辅导员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时间:2022-09-04 12:08:30

辅导员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摘要: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工作特点、工作职责与内容的特殊性以及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树立“爱生如子”的工作理念,通过班级建设、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途径与手段培育学生道德情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01―03

一、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

通行的对道德情感的解释为:从社会形成的道德范畴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形式维以及能力维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其中,内容维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感、对人同情感、对自然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部分;形式维主要包括自然感性道德感、幻化想象性道德感、社会理性道德感和悟性超越性道德感;能力维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知觉感受能力、理解体验能力、移情共鸣能力和反应调控能力等几个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1]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影响力

1.辅导员的特殊身份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身份的定位,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处于26~35岁年龄阶段,整个队伍呈年轻化趋势。辅导员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小,在观念、兴趣、心理上更贴近学生,彼此间更容易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对辅导员常常无话不说,亲近程度远远大于普通教师与学生。这种交流的充分性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使辅导员更容易影响与感染学生。辅导员在道德情感的培育上只要能用心引导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要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只要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大大超越了普通老师的工作范畴。课上,任课老师更多的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即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只能做到理论知识的讲解,真正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往往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领域正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事实上,很多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内心的苦闷、思想上的冲突、情感上的波动向辅导员倾诉。这种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辅导员更容易全面地参与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状况。

3.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辅导员的工作既有别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别于行政人员的教辅工作,而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第一,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情感影响的持续性最大。和任课老师相比,任课老师讲授完某一课程后就与学生几乎再没有接触,但是辅导员却是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时光的人。第二,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和交流的范围最广,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第三,辅导员对学生投入的感情与精力最多,情感影响的力度最大。道德教育如果只靠单纯的知识传授只会收效甚微,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况,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而这些工作是任课老师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辅导员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三、辅导员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成了可教授的和形成的两部分,即美德的知识方面是可以教授的,而德性方面却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1]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使学生成长为对己自信自强,对他人同情宽容,对自然敬畏,对社会公正、负责、奉献的道德情感品质。

1.重视辅导员的情感资质和人格魅力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资质和人格素质是指由教育爱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技艺以及教育风格类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1]辅导员岗位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觉地提高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重视教育方法,提升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发现,辅导员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践行,对于公平正义与良知的坚守以及个人优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对辅导员最需要的个人品质进行了一次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公平正义、爱岗敬业与宽容友善。这些品质甚至超过了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要求。事实证明,辅导员富有爱心、亲和、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坚持公平正义,往往会提升学生的正义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正义感和幸福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方式、待人接物,并且会把这种道德情感传递给其他人。例如,对医学生而言,如果辅导员心中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关爱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就更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同情心,自觉践行救死扶伤,尊重病人,关心病人。

2.教育学生方法要恰当,道德立场要鲜明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要不在课堂而是课外,是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上的任何事件或者学生身边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资源。教育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要对事件本身持有鲜明、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立场。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坚持原则,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能模棱两可,态度暧昧,否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更不能带着负面的情绪和错误的观念去影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赏罚分明,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要表扬,以强化其正确的道德情感,并给周围的同学以示范作用。对于违纪学生,辅导员要批评教育,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包庇,要坚持秉公处理,适当采用惩罚措施。正如涂尔干所言:“惩罚有补偿作用,可以纠正因过错而产生的恶。”[2]同时要注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其反躬自省。

3.把握情意感通机制和需求冲突机制,营造良好的情感场氛围

(1)加强班级建设,塑造优良班风

班级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主阵地,班级建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班级建设主要体现在构建优良班风与学风。开展班级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学生自律能力、学习风气无疑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要通过制订班规,建设班级文化,加强各方面管理,树立先进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情感场的氛围中积累道德情感的体验。通过对我校护理系62个班级的调查发现,具有优良班风学风的班级学生要比其他班级的学生更加自知自控、自信自强、诚信友善、责任心强,富有爱心,有自觉捍卫班级荣誉的义务感与正义感。同时,辅导员要注意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针对我校2013级20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57.2%的学生期望“师生协商开展工作”,40.6%的学生期望“学生自行开展工作”,只有2.2%的学生期望“以辅导员威望管理学生,命令式开展工作”。事实证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召开主题班会,在思辨中升华道德情感

主题班会是辅导员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班会开展主题教育,特别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在进行班会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首先,要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这是培养情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讨论,采用平等对话交流的方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为内容,不回避道德冲突,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其次,班会讨论的主题应以学生为主体,精选案例,案例要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应有争议性和讨论的余地,存在着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比如,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班会上,辅导员可以就社会上医生收受红包的现象进行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班会上可导入“扶不扶”的话题,启人深思;在恋爱观教育的班会上,可通过展示学生中不文明恋爱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知荣辱。最后,辅导员必须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班会结束要记得收尾,落到教育点上,达到情感的共鸣。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重视情感经验的积累

道德情感教育应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不断提升,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积累情感经验,将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辅导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等;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感恩节感恩父母活动;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实际上,参与活动本身就是自我情感的投入,对活动主题的把握,对活动内涵的领悟,对活动规则的遵守都是学生学习、实践与体验的过程。调查发现,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中,49.51%的学生选择特色主题活动,58.25%的学生选择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10%的学生选择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寓教于乐的活动才更受学生欢迎。总之,辅导员要充分挖掘教育载体所蕴含的道德元素,正面教育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

4.重视学生利益,满足学生合理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不少同学在利益、困难面前会迷失自我,丧失道德的评判标准。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说:“感情的产生是受人的社会存在制约的。换句话说,感情具有社会性。感情的基础首先是需要……”[3]所以,道德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的需要以及个体价值的体现。因此,辅导员首先要树立“爱生如子”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尤其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如特困生、就业困难学生、厄运学生、问题学生,做好贫困生工作、毕业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防止出现道德偏差,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积极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与影响。

5.经常性地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

开展谈心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更是深入了解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针对我校2013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90.2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与学生采取面谈的方式最有效,6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育需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通过近距离地、深入地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思想的教育与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细腻,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就越大。因此,在开展谈心之前,辅导员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包括他的思想状况、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以有助于辅导员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情绪饱满,要善于通过心灵来感知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爱弥儿・涂尔干著.陈金光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克鲁捷茨基.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上一篇:寄宿制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高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