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研究

时间:2022-09-03 11:33:4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研究

摘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对华报道慢慢开始变化.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的对华报道进行关注度、内容和倾向性研究,分析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并探讨媒体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键词: 对华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 西方媒体

引言

批评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哲学基础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基础是批评语言学以萨丕尔和沃夫的语言相关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三维度分析方法对西方媒体《纽约时报》对华报道进行语篇描述、话语过程解释和话语社会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媒体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语篇描述

关注度分析

美国媒体对华关注度主要体现在有关报道的数量上。《纽约时报》各年的对华报道数量有所波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90年代初对华报道偏少,中期开始有所增加。进入21世纪,在2002、2003年对华报道偏少,这主要因为反恐斗争、伊拉克战争成为这一时期的报道焦点。2007年之后的对华报道中,经济类报道明显增多。

倾向性分析

倾向性分析:倾向性是既定的态度和观点。对倾向性进行分析,主要发现两点。一是正面新闻有所增加,但负面新闻仍居多,这是因为90年代,美国对华报道正处于“妖魔化”阶段,负面新闻偏多,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巨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也明显提高,正面新闻也随之增加。二是各领域涉华报道倾向性有所差别。正面和中性报道的增多主要来自非政治类题材,如文化、艺术、体育和旅游等话题;负面报道则集中在环境和民生问题上

报道内容分析

媒体报道内容的选择对公众意识起有引导作用[1]。针对《纽约时报》的研究发现,2007年经济报道量首次超过政治类报道,社会文化类报道有所增加。总的来说,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在不同内容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其在经济方面赞誉与排斥共存,政治方面,肯定与诋毁交织;而社会方面有局部放大的嫌疑;最后文化与科技方面表现出一种描述与猎奇的心态。

话语过程解释

及物性(Transitivity)

话语的概念功能通过及物性的“过程”选择实现。通过对《纽约时报》对话新闻报道语料进行分析发现,物质过程均占最大比例,其次是话语过程和关系过程等[2]。物质过程的较大占比说明新闻仍是以事件的客观描述为主。另外大量使用话语过程说明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刻意保持中立的态度[7]。

分类/选词(Classification)

通过分析词汇的分类和选择,可以揭示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被掩饰的意识[3]。西方主流媒体在大部分报道中态度趋同,对中国政府多采用负面词汇。如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用“令人担忧的(annoying)”一词修饰“民主”,否定了中央在香港实施民主政治的决心和民主制度改革的事实。

情态(Modality)

情态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个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担的义务、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4]。西方媒体在对华报道中大量使用情态结构,反映了媒体的新闻霸权,如有报道称“The international media ought to use any access it gets to report on human rights……”,即国际媒体要求中国政府在奥运期间开放媒体,报道问题,发出“完全新闻自由”的呼声。此言一出,实质上已把中国定位为一个没有民主、人权,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

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美国媒体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负面较多。媒体代表的集团利益和新闻自由的资本主义本质促使了这个权力媒体的自我膨胀和对他国形象的随意批判[5],但新闻语篇自身的客观性和及时性要求又使其报道内容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经济形象的勾画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双重态度。一方面,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更敏锐地关注到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如通胀、流动性过剩和经济泡沫等,中国的论调依然存在。

总结

本文用费尔克劳夫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度对《纽约时报》进行了历时性分析,发现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是并没有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选取了一种有利于其所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益的报导策略。通过对语料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不是中立的媒介, 而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语篇的选择受权势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 我们在审视一篇新闻报道的信息和观点的时候, 要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志高.《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2-55.

[2]司国安, 苏金远. 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的文本分析[J].新闻知识, 2007(5): 51-53.

[3]辛斌. 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立华.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 回顾与前景展望[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 2) : 5-9.

[5]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国语,2002 ( 6) .

上一篇:基于SIYB创业培训体系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下一篇: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