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合作探究

时间:2022-09-03 10:47:33

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合作探究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李自新教师回答:

1.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与训练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学难点。利用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声画并茂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系统,燃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火花,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

例如,执教“天体与天体系统”一课时,先放映一段约5分钟的“宇宙的奥秘”,学生观看十分投入,兴趣极高。又如,学习“地质灾害”内容时,先放映一段“震撼世界的七日”短片,提问学生,看了短片后,你们想到了什么?接着发放一些有关地震文字材料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创设情境,激起导入,课堂气氛被渲染起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轻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去积累、去体会、去探究。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合作探究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说,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今天假如是冬至,教师进课堂后就应提醒学生,冬至日对生活会产生哪些变化?一让学生独立思考;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使每位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三让同学代表小组交流。此时教师用线段图作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交流与探究,让学生理解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将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时,地球上会产生哪些变化?这样使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使课堂鲜活而生动。

3.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一课时, 笔者配合学校开展了以“绿色校园、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倡导全体教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停开办公室的空调一天;停开校内除必要场所的照明灯具一天……通过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师生真正感受到资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是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抵制过度包装”专题活动。在校内明显位置张贴“节能减排宣传画”、 “节约粮食宣传画”,号召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自觉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

三是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途径,广泛宣传我国能源短缺现状以及公共机构节能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广大师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能意识,倡导绿色理念、低碳生活。

四是开展“低碳生活我创造”学科活动。各班团支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家宣传低碳,号召大家争做低碳小标兵。各年级部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我创造”、变废为宝设计大赛和“我的低碳生活”征文比赛,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4.创设开放情境,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注重开放教学,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尽量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各自的想法,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分析问题,突破规定的程式,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有效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了“全球环境保护”内容后,教师随即结合生活实际,给予拓展延伸。说明全球变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2010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河溪断流。2011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遭受严重的旱情……然后请同学们分析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并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究、体验、领悟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成为一个引导者、协作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能力并快乐成长。

上一篇:空轨 第6期 下一篇:“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中的“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