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权的法律界定

时间:2022-09-03 10:13:11

论环境权的法律界定

摘要:环境权是环境法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法立法和环境执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环境权立法方面尚没有明确规定,在其他涉及环境权的法律规定中也显得比较松散,逻辑联系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环境权体系。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确认、完善环境权,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权,公民环境权,环境保护

一、环境权概念的提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根据公共信托的原理出发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提出“环境权”的理论,即用“在不侵害他人财产的前提下使用自己的财产”[1]这句法格言作为环境品质之公共权利的理念基础。环境权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日本律师仁藤一与池尾隆良做了有具体法依据的论述,把环境权规定为要求预防或者排除环境破坏的权利。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以“人有在保持尊严与福祉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以及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这一条表明了环境权的观点。1992年关于环境与开发的全球首脑会议发表的《宣言》中,宣布“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与活动的权利”,表明环境权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我国关于环境权理论最初由蔡守秋先生于1982年发表的《环境权初探》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环境权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提出来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二战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形成了大区域、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延续,使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形成,环境权的主张也是在此阶段提出的。中国在改革开发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亦凸显为受人关注的问题,学者对引起西方的环境权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认为值得且应当将此概念本土化和法律化。

目前法学界对环境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应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1]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2]从以上学者对环境权的不同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环境权法律关系主体范围的认识不同,因此对环境权概念和属性往往有不同认识,即环境权的主体是仅限于公民,还是包括法人,其他组织,国家,抑或囊括全人类(包括后代人)。笔者认为,环境权的概念应该定义为:环境权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良好环境要素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在健康、安全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的权利。

二、环境权的性质

由于对于环境权主体范围认识的不同,导致对环境权之属性亦有不同之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一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日本学者松本昌悦认为:《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环境权是一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3]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权,主张其应由环境法确认和保护,而非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私权。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如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萨克斯认为,空气、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公民为了管理他们的共有财产而将其委托给政府。政府与公民从而建立起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关系。政府作为受托人有责任为全体人民,包括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委托人许可,政府不得自行处理这些财产。

对环境权主体的范围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对其属性的不同认识。环境权应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中应给以明确的确认。环境权在环境法体系中应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是环境立法的依据,有利于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是国家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维护环境权益提供了依据。

三、环境权的法律界定

(一)环境权的主体界定

环境权主体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环境权这项旨在保护人们环境权益的权利能否真正从应然走向实然。

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其义务主体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认为“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而所谓的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和参与环境有关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而不是环境危机时代新生的属于升华期人权的人类环境权。”[4]人类环境权中的人类是集合概念,这种意义上的人类所享有的权利不必然的落实在作为人类的分子的自然人身上。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权主题包括公民、法人及社会团体组织、国家及国际组织。“法定环境权应当是一个类概念,不仅包括道德上的环境权上升为宪法和法律的公民环境权,也包括关于制定环境法中其他主体在环境方面的权利。”更有的学者将环境权的主体扩展到了自然体,即认为大自然或自然体也可以成为环境权的主体。“认为人有内在价值和意志自由,有法律主体资格、法律主体地位、享有法律权利并承担法律义务;大自然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内在价值和自身目的,也可以有法律地位、法律主体资格甚至法律权利”。并列举了司法历史上自然体作为主体诉讼成功的案例。以证明自然体成为环境权主体在法理上的可行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5]

笔者认为,环境权主体只包括公民,不包括所谓的法人环境权和国家环境权。判断某种主体是否是环境权主体,必须先确认该主体是否可能对环境拥有利益,即该主体是否在自然状态下会独立于其他主体之外的利益,或者换个角度,客体是否会在满足其他主体之外能单独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国家、法人或其他组织等拟制的法律主体基于其不具备自然的属性无法享有优良、健康环境给他们带来的福利,因此将他们纳入环境权的主体范围是十分牵强的。相反,除了公民个人应该平等地作为环境权的主体外,人类全体(包括后代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全体人类共同拥有的密不可分的优良健康环境和资源的资格。

(二)环境权的客体界定

环境权客气是环境权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目前我国学者对环境权客体的观点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一元论,即认为环境权的客体指环境要素;二是多元论,即认为环境权客体的范围包括环境要素、防治对象和行为等。前者认为,环境权的客体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或者说是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也就是环境资源。后者认为,环境权客体理应涵盖环境问题的各个环节,将各种防治对象和行为作为客体,以法律条文命令禁止各种破坏环境行为。[6]这里的行为指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为实施一定得环境保护或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而进行的作为和不作为,包括国家各级立法机关的环境立法行为、国家各级负有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具体的环境执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各环境主体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的作为与不作为行为。

一元论应为环境权客体的依据,原因在于环境权的客体可以是不具有传统个人财产意义的环境要素,如空气、水体、阳光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财产,也不能成为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但是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十分重要的环境要素,他们不仅是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保护对象,而且也是环境权利义务的主要客体。

(三)环境权的内容界定

公民环境权从内容上可分为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风、通行、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各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从现有的各国环境立法中看,关于实体性权利包括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嫌烟权、亲水权、达滨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但仅从实体上规定公民的环境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这些权利的程序性保障,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项程序性权利:(1)知情权,即公民对于其所居住的环境状况应有知道的权利。即作为环境权主体的公民,应当有权获得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机关所提供的真实的、科学的、完整的环境资料。(2)参与决策权,即在获得大量确切的情报、资料的基础上,公民及其组织有权对国家的环境立法、行政实施的行为与决策表达,甚至实现自己的意志。(3)管理督促权,即公民有监督、促使环境管理机关履行职责的正当权利。(4)求偿权。这里的“求偿”既包括请求对权利的救济、修复,也包括请求对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补偿。

环境权本质上是对于环境资源的质量或品质的享受,是对其生态价值的利用和享受。而对于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利用和享受,则是物权的内容。因此,环境权虽是一种实体性的权利,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物权及其他权利,其客体虽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但其内容却是从物质的客体中呈现出来的生态的、文化的、精神的或审美的利益。[7]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权的基础研究内容庞杂,对环境权的性质、归属、主体、客体、内容等问题见仁见智,理论探讨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虽然无法形成统一观点,但极大地丰富了环境法理论;反过来讲,虽然这些生机勃勃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环境法理论体系,但还是未能为繁杂的环境法理论体系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基础。对此,首先应在我国宪法中将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直接再予以规定,确认其在宪法中的地位。从国家上来看,是否确认环境权已成为宪法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次,在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权,在单行环境资源法律中进一步将环境权具体化,从而使宪法环境权获得具体的法律制度保障。(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参考文献:

[1] 谷德近.论环境权的属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3(3)

[2] 朱春玉.环境权范畴研究述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 吴卫星.环境权内容之辨析[J].法学评论,2005(2)

[4] 李挚萍.环境权若干实质问题再思考[J].第一届中法环境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 王小刚.揭开环境权的面纱:环境权的复合性[J].东南学术,2007(3):137

[6] 徐祥民.对公民“环境使用权”的意义的疑问[J].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论文集,2003

[7] 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上一篇:简述检察机关支持与诉讼制度的异同 下一篇:浅谈海上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