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03 08:42:36

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摘要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年间,河南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由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②就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看,10年间,耕地利用效益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化肥施用量逐渐转变为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农机动力的投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农业投资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土地耕作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在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提高的途径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主成分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162-08

耕地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对农业和国民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3]。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农业的发展方向[4-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供给表现出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使我国粮食需求与耕地供给呈现出一种紧平衡[7]。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已成为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并提高区域内现有耕地的质量[8],持续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是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除受区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方式、耕作习惯、投入能力和农田设施建设等密切相关[9]。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10-11]。我国山东[12]、广东[13]、湖北[14]、江苏[15]、和贵州[16]等诸多省份耕地利用效益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国务院新近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也再次强调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并为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制定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加详细的措施[17]。

多年来,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现[18-23]。河南省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耕地资源利用中表现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利用中诸多相关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不稳定和较大波动的现象,对区域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和探讨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和揭示区域粮食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对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改进耕地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提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质量分布差异明显。它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4.44万km2、2.96万km2、9.30万km2,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积平原区。根据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各类土地面积为:耕地11 889.56万亩;园地470.87万亩;林地4 527.84万亩;牧草地21.57万亩;其他农用地1 512.24万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 824.1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82.55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73.24万亩;未利用土地2 277.43万亩;其他土地851.01万亩,人均耕地1.20亩。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5.38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4.6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耕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耕地利用效益是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后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的总称[24-25]。效益指标是参与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因素,是进行评判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直接依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次,其影响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选择的因素应相互联系与作用,共同影响和决定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程度。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地均水资源量、复种指数、年均降水量、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施用量、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农业劳动力、灌溉指数、农业投资比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等12个指标构建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上一篇:哪些“卫生”习惯不卫生 下一篇: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