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9-03 08:07:10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摘要:体育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的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规律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现代课程论基础和现代教学论基础是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现代课程论 现代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在体育教学中认知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竞赛规律、技能形成的规律、娱乐的规律、集体和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等都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反映这些方面的特点。因此,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教与学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它与学习过程、游戏过程、训练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可以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的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规律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课程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出现两次世界性的变革:一是学科中心课程论,它主要强调智力、技术技能发展,强调学科自身逻辑与规律形成的学科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认识需要。二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它主要统一学生的情意和认识、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注重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智力的培养,又要关注情绪、态度、价值等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内容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终身体育。这正是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一是要重视传授终身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运动知识等。二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竞技体育之所以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的继承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是编制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评价体育课程质量的依据,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制约着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体育课程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

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

二、现代体育课程论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第一,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取向。教学目标受课程目标影响,没有新的课程目标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必须服从于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在体育目标的达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在对待有形目标与无形目标方面,始终注重有形的方面,即传授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忽视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意培养方面的作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要求有运动技能目标,还有情绪、态度、能力、个性等目标。目标体系中不仅有可测的行为目标,还有难以测评的反应探索、高级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目标。

第二,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今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和目标。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相统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而是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要求结合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当中,保持学生、知识与社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学生发展离不开体育学科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发展自己,一方面有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又需根据社会需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第三,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缺乏构成思维动机和线索的“问题”。课程的问题中心设计模式是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模式基础。在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将以问题为主线。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既关注教学内容又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让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掌握学科内容,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教学的关系。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应是一个主动设计与创新的关系。体育教师应是教学过程设计构造和创新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和调整着体育课的结构与内容、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的气氛的等。

三、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现代教学论基础

教学论有许多流派,如探究发现教学理论,情意交往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建构教学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哲学观可能不一样,但它们对教学的一些精辟的观点却可以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所用,成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指向是长期的、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教学的目标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自身能力的环境,使学习者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能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而且掌握自我实现的能力。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教学要把学习知识过程与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掌握知识结构与发现知识结构结合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有价值的。因此,让学生掌握自己的思维工具,了解自己的思维和学习及其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最高要求标志。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学会学习,并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过程,探索发现教学理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会学”,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与传统教学注重“学会”的理念是相对立的。情意交往教学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情意交往”才是教学过程持续的“群体活动”,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方式。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认知学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涅。对于教学,加涅认为:不管教学是否存在,学习都会发生,通过教学可以影响学习。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去情境”学习到情景化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随着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四、现代教学理论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综观各个教学理论流派的观点,其共同之处,便是对“主体性”的追求。教育中的“主体”是指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因。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对立于主导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和,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包括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决、自理、符合实际的自我判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等。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的适应性。创造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它包括创造的意识、创造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知道,学生是认识或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尊重了主体,学生可能发挥主动性或积极性,才一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中尊重差异,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便在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而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它是建立在主体性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09_ZX_151,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上一篇:民办高校助学贷款弊端及原因之探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务干事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