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街三望

时间:2022-09-03 08:04:57

1841年,英国人踏上了当时还是小渔村的香港。次年,熟识航海术的他们在这里开埠,开启了这座中国南方城市的传奇命运。

170年过去了,历经风雨的香港,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各种条件的催生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

最近我造访东方之珠,走过那里的三条街衢,感受独特的香港魅力。

皇后大道:回望商业变迁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有个贵族朋友在硬币背后,青春不变名字叫做皇后。每次买卖随我到处去奔走,面上没有表情却汇聚成就。

――《皇后大道东》歌手罗大佑

皇后大道的发展历史,无疑是香港这个城市的缩影,它记录了香港170年中,从一座普通的滨海城市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曲折的变迁。

当目光扫视皇后大道的那一刻,这条街给人复杂难明的感觉,这不仅来源于纵向的历史痕迹的缺失,也来源于横向的现实特质的归纳。170年来,商业潮汐将这片黄金地段的建筑和人群冲刷了无数个来回,即便近在咫尺的维多利亚港湾的海面上也见不到佐证过去的桅橹残片,这条街道最终承载的不是历史、不是亲民的闲情雅趣,恰恰是商业浪潮自身。

今天的皇后大道,没有市集,没有公园和游乐场,没有住宅区,既不像庙街充斥着市民气息,也不像鸭寮街被打上二手专卖的标签,它有的是遮住天空的写字楼、银行大厦,甚至连少数的几个商场售卖的都是不亲民的国际高端品牌。

历史的遗尘在皇后大道中的西段现了端倪,但也仅仅是端倪――从皇后大道最商业的中环段往西走,路两侧的楼高与喧嚣声逐次降了下来,一两栋建筑的外墙难得地显露出些微旧色。

这是路边的百年老字号“马百良”,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的药店尽力把自己的外形打扮得更有沧桑感。建筑虽不够老,但店员黄生却足够老,七十多岁,颇有上世纪初药店账房先生

的风范。他对我说,“皇后大道最早是渔民聚居的场所,因为离海近,渔民们都在这条街上买了房,早早晚晚出海捕鱼,就是现在,你往北走几条街,还能看到几家干货批发店。 ”

“最早”究竟早到哪一年黄生已记不清楚,不过年份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皇后大道的西段成了中药房和药材批发店的天下,“靠海边,落货方便。中药房和药材批发店多得是,药材都往南洋、澳门和台湾发,那时候香港人也信赖中药,爱来中药房看病抓药”。

中药房和药材批发市场随着香港经济黄金年代的到来而退散。作为香港的中心区,港岛的商业价值一日重过一日,而位于中心的中心――皇后大道的铺面租金显然超出了中药房和药材批发市场所能承受的区间。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飞跃,皇后大道上满街的西装革履开始重新定义这条街的商业价值。马百良店里的墙面上挂着一个精心装裱的镜框――清宣统二年(1910)农工商部派发的营业执照。这个镜框的存在堪称绝妙,在坍塌掉的历史甚至连痕迹几乎都被抹得干净的皇后大道上,它是一个被遗忘的微小异类,历史被框在了小小方寸之间。

“皇后大道对我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工作。 ”中环中心一家公司的执行董事Jasen自信该观点代表了此地大多数金融从业者的感受:吃饭去铜锣湾或西贡,购物有尖沙咀,休闲去兰桂坊,朋友来了领着去维多利亚港或大屿山看看夜景,都跟皇后大道没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描述今天皇后大道的特质,只剩下那个已在人们脑海里固化的概念――香港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无怪乎香港回归前夕,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罗大佑以这条街为主题,写下了《皇后大道东》这首充满了争议与思辨的歌曲,即便今天来到这里,依然能深望皇后大道独一无二的承载方式。

弥敦道:凝望城市气质每天你都会跟别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重庆森林》导演王家卫

此次赴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麦高登与我同行,途中谈到香港在英伦文化、国际金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熏陶下,诞生出的独特城市气质。麦教授建议我去弥敦道走走。他说,弥敦道和皇后大道不同,在繁华的包装下,这其实是一条包容性非常强的街道,香港的城市气质,很容易从其中窥斑见豹。

从尖沙咀地铁站出来就可以漫步在大名鼎鼎的九龙弥敦道。站在这里,我才明白繁华的全部意义。曾经有人用诗歌赞美弥敦道:“弥敦道,香港的黄金道,这里有巴黎的风,这里有长江的潮,这里有伦敦的月,这里有纽约的宝……”欧美的风月我暂时无缘赏识,但国内的浪潮我也曾略见一二,无论是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广州的北京路,都无法与这里相比。

许多闻名遐迩的名店汇聚于此:金灿灿的周生生、谢瑞麟、周大福,颜色鲜明风格前卫的丰泽和泰林电器行,商标醒目的S a S a,老气横秋的裕华国货和永安公司,还有遍布港九的百佳、惠康和屈臣氏与万宁。

由于店铺集中,这里一天到晚都是人头汹涌,热闹非凡,而且是华洋混杂。特别在弥敦道南段重庆大厦一带更是如此。在尖沙咀高耸的大楼之中,重庆大厦以其廉价宾馆知名,更以王家卫1994年的电影《重庆森林》声名大噪。

这里对香港本地人来说是个龙蛇混杂之地,可是对大厦住客而言,它是一个地标,标志着由贫变富往上爬的机会。她宛如中央车站,凸显了弥敦道、甚至整个香港包容的态度和多元发展的文化特质。巧合的是,我来到这里时,适逢重庆大厦落成50周年,外墙正在翻新,挂满了的招牌和空调的室外机正被一一整理粉刷。外观虽然破旧,但内里的风味吸引不少喜欢“猎奇”的游客。

重庆大厦里的商人来自世界各地,但以来自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为主。吸引他们来到重庆大厦不外乎这里的廉价住宿,以及林林总总包括手机、衣物、手表、计算机等中国制造的批发货品。

商人大部分为非洲人,而店主则大多是南亚裔人士和中国人,他们有些已在大厦里工作多年。这些店主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他们的“重庆大厦梦”,并在这生意浪潮下朝着中产生活的目标坚持不懈。

地下的计算机维修店店主AbrarAhmad,20年前从巴基斯坦移居香港。“重庆大厦这20年间起起跌跌, ”他说,“这里一直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而近年更像小区中心般,为大厦里的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美国《时代》杂志说,重庆大厦是“亚洲最能体现全球化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旁人告诉我,这里曾是当年北京奥运圣火在香港传递的开始站。当时,重庆大厦附近的弥敦道路边,塞满了各方的“圣火团”,其中包括不少香港本地人和外国友人 ――他们为奥运齐齐欢呼叫好的场面,令人动容。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座大厦、这条街道、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友好之意。

轩尼诗道:仰望人情冷暖

轩尼诗道是香港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天然的片场,是别人搭景都搭不出来的。 ――《月满轩尼诗》演员汤唯

香港岛北岸商业街西尽头一拐弯,便进入了轩尼诗道。这条老街道,与驰誉世界的名酒毫无关系,只是偏巧以当年第八任港督“轩尼诗”爵士命名而已。轩尼诗道西接皇后大道,东接《古惑仔》里面陈浩南的地盘铜锣湾。有意思的是,这条路就像是把湾仔一分为二,北面是新填海,建筑很新很漂亮;南面是旧区老湾仔。虽然道路小,却实为湾仔关键的道路。

除了香港本地人之外,大部分人知道这条街道,都因为香港近年来最卖座的爱情电影《月满轩尼诗》――故事主角是张学友和汤唯,配角却是轩尼诗道实实在在的居民们。和皇后大道、弥敦道那种光鲜亮丽的外表不同,走进轩尼诗道这样的寻常巷陌,让我对香港人的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感触。

55岁的中学教师张律在轩尼诗道住了30多年,当初拍摄《月满轩尼诗》时,也客串了一把群众演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对轩尼诗道有自己的一份独特感情,他说:“反映香港这城市,和我们看旧小说一样,看鲁迅、老舍、张恨水写的,是能看到那个时代背景的。我看张恨水他写北京天桥卖艺人,能闻到历史气息――也即是它要记录历史当年当日的社会面貌。所以,轩尼诗道的人也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游客,以前的湾仔是这样子的。”

确实,在《月满轩尼诗》里头,导演岸西很舒服地用镜头把轩尼诗道、现出来,没有躲躲闪闪,香港生活气息浓烈。今天我到香港,逛过湾仔、走过轩尼诗,自然倍感亲切。

香港人对美食有着由衷的爱好。在轩尼诗道路边那些并不昂贵的茶餐厅里,即便不是饭店,吃东西、休息的人,也总是爆满。排队,付款,掌柜操着一口“港腔”普通话高喊:一碗担担面二十六,一碗牛肉面二十五。听着亲切,价格也让人很容易接受。事实上,茶餐厅的特色也真正体现了香港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速度要快、配搭要多变、价钱要实惠、行事方式中西合璧,总之,要用最快捷妥当的办法把事情弄好。

金岳霖说:“洞悉人情冷暖,是做人修为之最高境界。 ”所以,看似平凡的轩尼诗道,其实是最值得人们仰望香特内质的所在。

上一篇:粉色春天 第4期 下一篇: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