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时间:2022-09-03 06:42:02

浅谈农村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弱势群体的形成首先是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虽然有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经济在农村也已经生根发芽,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一代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思维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低下,生存和发展能力十分薄弱。他们目前仍然依靠效益较低的单一粮食种植业来维持生产和生活,收入增加难度很大。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和措施,但在这一部分农民群体中,农产品卖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及不愿“挪窝”的外出务工难仍然严重地存在。当前,更由于农村分配制度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处于劣势的地位暂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农村中弱势群体的形成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病、因伤、因残等原因致贫的。

由于目前医疗等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农民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尤其是大病,不少人是小病不看、大病简看。尽管目前农村也实行了合作医疗等试点,但自己筹集的那一大部分仍然令他们捉襟见肘,因伤、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就更不用说了。

二是突发事件导致弱势家庭出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因病、因伤、因残致贫的,还有各类突发事件,如遭车祸导致家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因各类人为或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的。

三是因子女上学特别是上大学而导致的贫困。

目前,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中最令人头疼的一项支出,其难度甚至超过了因病等其他原因的一切方面。虽然国家也有相应的助学政策出台,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沉重的教育支出(主要是子女上大学的支出)压得农村弱势群体喘不过气来,不少弱势群体子女因此而辍学。

农村弱势群体多数生存基础较差,经济收入严重偏低,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生活困难。他们日常多从事一些苦、脏、累的简单劳动,生活消费处于极低水平。部分弱势群体人员生活主要靠社会救济和亲友赠送,家人及子女生病无力医疗,特别是子女的教育受到严重拖累;弱势群体家庭对未来生活普遍信心不足,悲观心理严重,依赖心强。沉重的生存压力,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由于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堪忧。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缺失,直接表现为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很差。从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反馈中发现,这些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精神压抑、过度自尊和过度防卫等不良心理状态。

弱势群体子女在成长的历程中,伴随着家庭的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教育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内心焦虑持续不断增强,长期反复累积,极易产生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产生一些偏激行为,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学校中他们也多数比较自卑,而且悲观心理严重。在班级中处于相对的朋友少、交往少的弱势地位,形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当中不乏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如果引导不当,他们更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而且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当然不乏刻苦勤学、追求进步的优秀分子,但相当一部分人精神疲倦,自卑心理、悲观心理严重,少数人甚而染上了偷窃等恶习,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沉迷网络,靠虚拟的力量来缓解心中的不平和压力。

针对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由于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要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优化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三是利用教材因素。我们对小学语、数、音、体、美等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在这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蕴着心理素质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要实施关爱教育措施,使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我们将以“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为切入点,及时挖掘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把表扬带回家,赋予他们进取动力。在激励中使弱势群体子女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培育他们的自尊、自信心;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子女的一切积极因素,能较好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下一篇: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