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科本位,打造“本色”课堂

时间:2022-09-03 05:59:04

回归学科本位,打造“本色”课堂

【内容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以下三点:走进文“本”,因文施教;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抓住根“本”,灵活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紧扣文本,抓住根本,使教学方式完善合理,体现语文“本色”。

【关键词】人本 文本 根本 本色课堂

如火如荼的课改,形成了不少教学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开放课堂”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为本,紧扣文本,抓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根本,回归学科本位,打造“本”色语文课堂。切不可随风跟进,盲目照搬照抄,走入语文教学的误区。

一、走进文“本”,因文施教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就要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但是,有的老师却只注重了“人文”而忽视了“文本”,一味追求时尚,忽视知识传授。如笔者曾听《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师在新授时只让学生展示对作者的了解、字词的掌握,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中的专业术语:克隆、无性繁殖等,出示了图片,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最后还让学生就“克隆人”展开辩论赛。表面上虽与传统说明文教学明显不同,似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文性,但学生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忽视了小品文的教学特点,脱离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人文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本课中并没有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更不知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顺序如何,一堂语文课明明白白变成了一堂关于克隆的科学讲座。用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了解克隆相关知识,而真正放在阅读文本、理解写法上的时间却少的可怜。既然教材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姓“语”,语文课的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让学生去“感”、去“品”、去“赏”。学生只有尽情徜徉于文本之中,才能体味文字的奥秘,感悟文章特点,享受语言文字之美,从而获得多方面启发和熏陶。教师应该依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捕捉课文之“本”,学生参与阅读、品析、训练,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语文姓“语”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有研究表明: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个别教师却走入“自由”的死胡同。片面理解“自主”学习,完全放任学生,让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欣赏者。这样的“自主”只能算作方式的“先进”而思想和方法落后。“自主学习”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只是机械地照抄教学参考书,反而养成学生懒惰依赖的习惯。对于初次接触文本的学生,教师有责任提供阅读的背景资料,展开文本对话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设疑问难,理解目标、任务,再以主体身份自主与文本对话,阅读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质疑,允许争论、反叛,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故乡》时,一学生提出:灰堆里的碗碟到底是谁偷的?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议,而多年教参一直断言是杨二嫂干的,学生对此提出疑议,我也多方查找资料,并找出《中语参》01.1-2期中湖南周烨的文章与大家一同探讨,从积极方面对学生多种理解给予肯定,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牢记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还更应该发挥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及时指导点拨,搭建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合作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无错”的含义。

三、抓住根“本”,灵活教学

如何通过充满魅力的语言使师生共同走进智慧,走进心灵,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融通、情感的共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而时下,多媒体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虽可借课件的屏幕展示,让课堂变得好看、直观,扩大了容量,增加了密度,使学生享受文、图、声、像多种情景的赏读情趣。但有的课堂,看到的只是令人眼光缭乱的图文,听到的是充满耳鼓的鼠标点击。课堂上缺少了语言的交流,缺少了思维的碰撞,教师成了“鼠师”,束缚了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如笔者听的一节《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上课开始只是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展示预习字词的效果,了解本文写的是傣族,然后用大量的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从望天树到竹楼,从大象表演到泼水节,从忘情谷到云南大理三塔,还有教师本人到云南旅游的多幅照片。配有音乐的课件制作精美,一直播放到下课。虽然课件让学生耳目一新,带给学生强烈地视听冲击,但本课的教学目标却未能落实,学生未能朗读课文,未能讨论问题,只是一个劲儿的赞叹“好漂亮”。课堂上看课件、听音乐,赏画面,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课后却如过眼烟云,对内容一知半解,对语言如入云雾。语文课变成地理课、旅游推介会,教师则成了导游。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应从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其效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更深层次感悟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成为“读图一代”,关闭他们想象的空间。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留给我们的反思会更多,但我们坚信,本着提高课堂实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根本目的,正视新课堂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激发自身的活力,齐心协力,共同探讨,充满人性的“本色”课堂就一定会彰显现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校)

上一篇:从海事角度浅谈兴化市船舶修造企业的出路 下一篇:论素描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