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映丹心

时间:2022-09-28 07:54:12

17年前,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大一新生李菊兰被电影《燃烧吧火烈鸟》中一位漂亮而双目失明弹钢琴的女孩所感染,心中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而如今,她却成了国内有影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青年专家。一路走来的李菊兰,徜徉在浩瀚的医学海洋里“勤修”,为无数患者的康复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李大夫,我最近嗓子疼不说,还吃不下饭,这是咋回事?”“来,张开嘴巴,让阿姨看下嗓子。”6月23日上午不到8点半,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部已经忙碌起来。科室主任李菊兰身穿白大褂,头戴反光额镜,认真地对就诊患者进行详细检查,面对每一位患者,她始终保持温和而又专业的态度。在同事眼中她是“工作狂”,在患者心中,她是认真负责的好医生。

“是医院给了我一个平台,我也要将我的所学所用回报给培养我的医院,应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现在的李菊兰常常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达到了今天享誉的成绩,我的前辈及老师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是他们为今天的成绩奠定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主任,责任感告诉她不能辜负前辈们的心血和期望。

“患者至上,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李菊兰随时都会这样叮嘱全科医护人员。2014年年初,一位88岁高龄的刘奶奶,为治疗因化脓性中耳炎伴发脑膜炎辗转于四川多家大医院,都因高龄手术风险大而未得到收治。倍感失望的刘奶奶来到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就医,接诊者正是李菊兰。经过仔细检查后,李菊兰认为刘奶奶病情很重且确实需要及时手术,遂将其收治入院。当时有年轻医师好心劝她说:“患者高龄,那么多家医院不愿给她手术,您为啥要担这么大风险,很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何必冒险接这个‘烫手山芋’?”李菊兰听到后说:“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如果她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会置之不理吗!”经过及时的手术和精心的术后护理,高龄患者治愈出院。一家人逢人就说李主任技术好,医德好。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李菊兰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精湛医技和仁爱之心呵护温暖着生命。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她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不断谱写出救死扶伤的新篇章。

耳、鼻、喉,人生而有之。不生病的时候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一旦出现问题会让人无所适从,影响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生活。这时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成了病人的首选之地。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每年门诊量达5万人次,为病人解除病痛,排忧解难。

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李菊兰毫不保守带教年青医生。在自己培养的医生里,为他们争取各种派送下级医生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在科室遇到疑难病人时总是第一个到病房会诊查看,指导治疗方案和参与手术。为了病人方便,她把手机号留给病人,并且24小时开机,常常有病人晚上打来咨询电话,家远的老病号已经习惯了早晨6点出门到医院看病前给李主任打个电话,问问她当天是否坐诊,而她总是耐心接听和解答困惑。科室的医生都说“8小时以外,李主任的手机永远都是及时接听。”6月5日凌晨4点,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本来当天手术回家就很晚的李菊兰。“主任,扁桃体癌放疗后病人大出血,喉梗阻,需要马上气管切开,我们正在准备!”李菊兰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一边穿衣服,一边冲出门,以冲刺的速度跑到手术室。下级医生正在准备手术器械,她发现患者已经口唇紫绀,极度烦躁,重度缺氧。她二话没说,拿起一把尖刀就划开患者的环甲膜,迅速放进气管套管,从气管内吸出大量的血性分泌物。看着病人突然安静下来,口唇颜色也恢复正常,大家才缓过神来,原来李主任在这几秒钟的时间已经把患者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等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血氧后,大家才开始做气管切开和手术止血。7点5分抢救手术结束了、李菊兰拖着疲惫的身子在办公室泡了一杯咖啡。对于她来说,为了减轻身体的疲乏,咖啡已经如同白开水一样每日必需了。新的工作日又来了,同事们劝她回去休息一会儿,她说:“我回去休息,昨天已经约好的手术今天就不能做,病人已经充分做了今天手术的准备,不能让他们和家人失望啊。”还不到8点,她又出现在了病房里,关切地询问着病人的情况。一次次与死神对决,李菊兰用无声的语言、高超的技术,演绎着“大医精诚、大爱无边”的誓言。

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忙碌就是我生活的一个常态

早上6点半,这是李菊兰每天的闹铃时间,当家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经起床,简单的洗漱、匆忙的早餐后又将开始一天的忙碌。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医院上班,到了医院就穿上工作服查看头天的术后病人以及今天的术前病人,重点病人亲自给换药。等大家都准时上班的时候她已经把科里病人的情况都了解透了。每周一、周三上午、周四下午是李菊兰坐门诊的时间,一个上午就要接诊30多个病人。为了不耽误病人的就诊时间,李菊兰忙起来常常一上午喝不上一口水。除了坐门诊,李菊兰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是在手术台上度过的,“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五六台手术,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李菊兰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工作。为了让其他医生能早点做完手术休息,她总是把自己的手术排到后面,经常在手术室度过本应是午休的时间。下手术后饭菜都已经冰凉了。辛苦了一天还不算完,如果晚上有急诊李菊兰还得随时准备去医院。她告诉记者她的电话一定要有震动和待办事项提示功能,“事情太多了怕记不住,第二天的工作全都要用手机记下来随时提醒自己。”

因为工作太忙,李菊兰平时没有时间和朋友喝茶聊天,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的朋友也只能靠电话联系。而逛街对于李菊兰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了,每次去街上都会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衣服也是在固定的服装店购买,为的就是节省时间。曾经一位出院的病人给李菊兰写来一封信,“李老师,你工作太累了,请你不要透支生命,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字里行间的牵挂让李菊兰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专业虽然看起来比较小,比较简单,但是仪器特别多,在管理时要特别小心。”一边说,李菊兰一边介绍起仪器设备。

“比如这个电子鼻咽镜,软管可以通过鼻子塞入咽喉咙,从而看到喉咙里的组织,小孩子也可以用它来检查。别看它很小,不怎么起眼,却能看到医生肉眼看不见的地方,能发现CT和磁共振都无法发现的细小的黏膜病变。”李菊兰这样说道。在隔壁的测听室,门进去就有一个一米宽的隔音室,室内放着一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副耳机,后面有两个带玩具的音箱。“如果患者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则用手摁一下按钮,根据按钮的反馈,声导抗就能分析出该患者的听力范围,从而测定出有没有听力问题。这就是纯音听阈测听,可以帮助了解听力情况。后面的两个音箱是给孩子做测听时用的,孩子听到声音转头会得到玩具摇动的奖励,这样就可以了解小孩的听力情况。”李菊兰介绍说。除了上述仪器还有中耳分析仪、耳声发射分析仪、纯音听阈测定仪、多频脑干诱发电位仪、耳蜗电图仪等全套听力设备,以及多导睡眠监测仪测试患者睡眠中打鼾和缺氧情况。

患者张洋的右耳反复流脓已经40余年,听力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跑遍了四川省几大医院,由于他左耳先天性无听力,仅靠右耳听,所有医生接到都很为难,建议他保守治疗。“有时候用点滴耳液,打个消炎针就好一些,不过几天就犯。这个病折磨了我大半辈子了,谁要是给我治好了,我真想跪下谢谢他。”这是病人在就诊时对医生说的一番话,从中足以看出老人深受病痛折磨的程度。

李菊兰对他进行了详细诊断,和病人本人及家属交流了一上午,告诉他们手术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其它医生都建议他保守治疗。“手术是必须做的,我会尽我的全力来保您的听力”。患者与家属最后还是决定手术。李菊兰带领耳科专业组进行详尽的手术计划,确定了手术方案。手术以后,张洋的耳朵不疼了,听力还得到了提高。 40年的顽疾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夫手里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根除了!要不是医生拉着,张洋就给医生跪下了。像张洋一样受到耳鼻喉科优秀医务人员和先进技术惠泽的患者不在少数,他们亲身体验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由于该科耳科技术领先,李菊兰还在医学会委员会上全票通过当选为四川省耳科学组副组长。

科室进行恰当绩效评估,引入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科室综合评价体系,积极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拓宽人才培养途径。这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战斗团队,正在用处于技术前沿的医疗手段和服务回报着社会。

全心全意为兵服务,是她人生不懈的追求和目标

由于科室为部队唯一一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作为科室主任,工作量大,事情繁忙。但李菊兰一直重视科室医疗质量的管理、监督。亲自负责军人的会诊及手术安排。“综合服务质量不容忽视,我们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让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李菊兰向记者介绍,某支队干部刘能斌咽部疼痛两个多月了,一开始他没在意,后来发现声音嘶哑,越来越严重。他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检查,李菊兰发现他患有声带息肉,建议他手术治疗。当天,医生制订诊疗计划和手术方案,第二天进行手术。术后进行简单的抗生素和雾化吸入治疗,刘能斌第四天就出院了,声音恢复如前,咽部也不疼了。这是声带息肉临床路径实施的一个具体病例,声带息肉住院手术的病人3~5天就可以出院。科室急病人所急,缩短住院周期,尽早安排手术,合理规范用药,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

“每次手术后我都会去军人病区看望术后病人,并把手机号留给病人,约病人及时来科室复诊。就算病人退伍了也会经常给我打电话,我及时指导他去医院就诊。”李菊兰告诉记者。“我从来不收患者红包,这也是科里每位医护人员达成的共识,病人的信任就是给我们最大的报答。我一贯坚持主刀医生负责制为患者换药随访,并作出表率主动提出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开设周末及节假日门诊,合理安排科室工作人员休息及加班时间。”李菊兰告诉记者,她首先在科室提出周末查房制,并且每个周末及节假日都到科室查看病人,为手术病人换药。

“要不是你的及时相救,我儿子这条命就真的没有了。”6月23日上午,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握着李菊兰的双手感激地说着。原来,他儿子小黄是乐山支队的一名战士,一年前出现嗓子疼、吃不下饭症状,经过检查,小黄患上了恶性淋巴瘤,需要尽快治疗。突如其来的遭遇让小黄无所适从,一度有轻生的念头。李菊兰每天抽出时间与小黄谈心交流,鼓励他战胜病魔。经过治疗,小黄已康复出院,重返工作岗位,今年上半年还被评为支队“军事训练标兵。”“切实满足病人需求,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李菊兰的原则。放弃休息时间,及早给病人安排手术,是她一贯的作风。谈到此处,她谦虚地说:“这是医护人员该做的事情。”在她尽心尽力工作的同时,也收获了坚守这个岗位的快乐。李菊兰说,患者的康复出院是她最大的欣慰,家属真诚的感谢更是她最大的动力。谈及多年来的工作,李菊兰简单地说是理所当然。手术室的无影灯虽然并非绚烂夺目,但它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灯光,点燃了无数患者生命的希望。

从医近17年,李菊兰常说:“选择了医生职业,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意味着选择了终生学习!”为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她一有休息时间就一头扎进书海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她的专注和刻苦换来了精湛的医术和累累的硕果:引进开发了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喉切除发音重建术、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早期喉癌激光微创外科术、喉显微嗓音外科术、鼻内镜外科术、面神经显微外科术及睡眠呼吸障碍外科术等近30项Ⅲ、Ⅳ类高难度手术,技术均居武警部队先进水平。

每当谈到个人成长,李菊兰说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领导、老师与同仁们的心血,她满腔热血地将知遇之恩投入到了工作与学习中去,正如她前不久入选乐山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后感言中说的:“我深深感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谆谆教诲,离不开组织的悉心关怀,离不开同事的关心和帮助。荣誉只代表过去,我将以此为新起点,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单位的发展中去,融入到人类健康事业中去。”

勤修仁心的李菊兰,此生注定要以仁心医术服务大众,广济苍生!

上一篇: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 下一篇: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