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目标偏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3 04:24:40

非营利组织目标偏离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第三部门快速发展,非营利组织对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自身能力欠缺、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受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部分非营利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目标偏离现象,只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纠偏措施,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目标偏离 纠偏措施

一、非营利组织目标偏离的现象描述

作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重要产物,非营利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兴主体之一,近年来获得了极大发展,各类NPO不断探索自身发展路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作为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组织目标传递了组织的社会责任,是其发展方向及其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NPO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目标偏离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组织由利他主义转向利己主义、服务对象偏离等,导致实际结果最终偏离预期目标,对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发展、社会责任的承担、社会价值的实现等均带来消极影响。

二、非营利组织目标偏离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资源依赖理论指出,组织为了生存,必须借助外界环境中的各类资源,因此组织与外部环境必然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内外部因素互动下的双向依赖。双方的依赖程度往往存在不对称性,很容易导致被依赖程度高的一方成为主导,而另一方则是为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迎合对方需求。因此,外界环境是组织目标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外资金依赖易导致目标偏离。作为非营利组织运作的给养,资金是组织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性因素。部分NPO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筹措意识和效果差强人意,导致项目长期出现供给不足、资金不稳的问题。NPO与外界企业的资源依赖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企业占据主动地位,选择性强,而NPO对资金需求较为迫切,非营利组织往往为了“救急”盲目接受外界资金,项目的形式与内容易受资金控制,甚至迎合资金提供方的想法和意见。最后,非营利组织可能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由利他主义转向利己主义,以营利为目的,导致目标偏离。

对外政治依赖易导致目标偏离。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下,要实现稳定发展必须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得到政府的肯定态度。部分组织目标模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政府的“期望”一道,与政治环境相融合,迎合主流政治形态的肯定。许多组织的目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政府的管制力度过大,对其缺乏信任而一再限制NPO的行动,导致组织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另外,过度的政治依赖有可能导致非营利组织成为代替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从而失去其治理的主体地位。

(二)内部因素

1.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缺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商学院的赫尔曼 ・ 阿吉斯教授认为,组织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必须借助战略规划来保证。他强调,战略规划包括“描述一个组织的终极目标;评估一个组织在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选择有效的方法帮助组织扫除障碍、实现目标”。[1]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意识欠缺。我国NPO的发展水平有限,普遍缺乏制定、执行、管理、评估战略目标的意识;(2)科学性差。部分NPO制定了发展战略,但战略与组织的实际能力和现实情况不相适应;(3)衔接不足。组织战略高高在上,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与项目管理脱节。

2.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缺失。项目是组织战略在行动中的直接体现,许多NPO的项目运营缺乏科学的PDCA管理循环,成为组织目标偏离的直接诱因之一。NPO在项目计划环节不够严谨,例如虽然部分组织采取项目会议形式,但项目的计划和审核由项目会议全权负责,很难察觉项目与目标的脱节,引发审核无效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监督和纠偏措施;项目反馈形式化,甚至根本没有项目反馈,难以对下一个项目的PDCA循环起到启示作用。

3.非营利组织制度管理缺失。战略规划、项目运行与制度建设一脉相承,组织制度对目标达成起必要的支持作用和指导作用。部分运营状况较好的NPO重视制度建设与公开,在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赢得社会认可,但多数NPO制度过于粗略,对组织运营的各环节缺少规定和指导,缺乏理性约束力。同时,信息公开缺失也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建立。

4.非营利组织资源管理缺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成员对目标认识的缺失可能来源于“悄悄变化的常态”,即“隐藏在干扰信号后面的缓慢变化”。② 新成员对组织现状趋于接受,感受不到目标有所偏离,认识模糊也不敏感。这是由于NPO对成员的引导教育不足,导致成员的目标认识出现偏差。另外,教育不足导致成员缺乏集体精神,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难以融合,忽视组织的长期发展。资金管理方面,组织内部资金管理意识与制度缺失,导致资金流不稳定。很多项目有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后,组织便忽视了后续筹款的重要性,一旦资金链断裂便呈现出对资金过度依赖、饥不择食的问题,为组织发展埋下后患。

三、非营利组织目标纠偏措施

(一)社会层面

1.政府应当降低约束与管制力度,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导致NPO只有不断克制自我,与政府“打好关系”才能发展。因此,对于已出现的偏离的纠正和未出现的偏离的预防,政府应当进一步推动“政社分离”,将机会和权力交还给非营利组织,对新兴领域中的NPO给予信任,积极提供引导和帮助,发掘社会组织活力,使其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分忧解难的力量。若部分组织确实存在思想偏误,政府可以及时给予警告,在适当管理后及时恢复组织职能,而不是长期保有“异样眼光”,阻碍非营利组织的自身进步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2.加强第三方监督机制建设

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自身也应当积极发挥互助作用,如建立同行业联合体之间的交流,互相发挥监督作用。具有孵化功能的组织可以在孵化的同时,对组织的发展进行监督和指导,促进NPO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层面

1.完善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可以帮助组织达到界定身份、为未来做准备、提升对环境的适应力、促进组织聚焦和合理配置资源、培养合作性组织文化等目的。③ 作为发展的根本,非营利组织应当将战略管理提到重要位置上来。首先,制定战略目标,确定组织长、短期内的主要任务;其次,评估战略目标可能存在的阻碍并准备预防措施;最后,加强战略与其他环节的紧密结合,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应进行相应规划,各项工作以战略为导向实施,并以战略为标准进行评估,保证战略贯穿组织。

2.建立项目管理循环

在项目计划环节,组织要注重计划的指向性,以保证项目与整体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同时,制定相应的项目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标准,为评估做准备;在项目执行与过程监控环节,组织中的监督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结合考核标准和组织目标定期对项目进行评议、追踪和辅导,并形成制度性规定,对可能出现的偏离及时预防,对已经出现的偏离及时纠正;在项目总结阶段,组织要通过考核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估,决定项目是否继续,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到项目管理的其他方面,提供经验和教训。在以上环节中,NPO要注重完善信息支持、制度匹配等,方能形成合力。

3.健全制度匹配

首先,设立针对项目的专门制度,对项目的计划、执行、监督和反馈进行明文规定,以解决现有制度对项目约束不足的问题;其次,建立稳定的筹款制度,实现组织内稳定的筹资机制,避免组织处于时而松懈、时而紧张的筹资环境之中;最后,制度与战略目标同步更新,形成紧密的支持力量。

4.强化资源管理

在人力资源方面,行政管理之父切斯特 ・ 巴纳德将“共同目标”作为组织三要素之一,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成某一重要目标,而目标要靠组织中的个人来完成,因此组织目标要被成员所认可和接受,同时组织应当注重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充分协调。NPO应当定期开展成员交流会,对存在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的成员进行引导教育,帮助成员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培养集体精神,保证项目与目标不脱钩,通过沟通让成员了解组织目标的重要性;在资金管理方面,第一,组织应完善资产公开制度。企业一般倾向于对社会影响较好、信息公开较透明的组织进行资金支持,同时,资金信息公开有利于向政府开诚布公,提升政府信任度;第二,组织内部要提升筹资危机意识,避免松懈,通过项目的良好运行提升社会认可度,经营社会关系,变单向依赖为双向依赖。

四、结束语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意识培养等领域均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组织的健康发展往往依赖于其目标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偏离主要源于对外的政治与资金依赖,以及内部的战略管理缺失、项目管理不完善、制度匹配和资源管理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应当给予非营利组织积极的引导,非营利组织之间应当相互监督,共同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在组织层面,NPO应当通过完善战略管理、建立项目管理循环、健全制度匹配、强化资源管理等,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阿吉斯[美].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贾雷德?戴蒙德[美].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3] 王名.我国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前提和趋势[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Z1):32- 35.

[4] 张平.论民间组织的异化风险及其防范[J].学术界,2007(01):219- 223.

[5] 李海东.论组织目标置换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J].学术交流,2009(12):144- 146.

[6] 闫月玲.资源依赖视角下内生性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7] 郭铁.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吉林大学,2014.

[8] 许一.目标管理理论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09):1- 7,15.

上一篇:牛气冲天的QDII豪门:易方达H股ETF半年规模暴增... 下一篇:激励视角下二孩政策的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