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材古诗词中的“落花”意象

时间:2022-09-03 03:28:14

浅谈中学教材古诗词中的“落花”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诗经》中出现了对灿烂生命进行礼赞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周南・桃夭》)这一千古名句后,“落花”就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墨客笔端常见、心中常思之物,成为最具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落花”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无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或是“采菊东篱下”,亦或“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落花”其实早已成为传统文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审美价值。一些吟咏“落花”意象的诗句,如李白“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春城无处不飞花”等,早已是妇孺皆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满真情意趣的吟咏“落花”的诗句,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生活况味、人生态度,仔细吟咏体味,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借“落花”写友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漂泊无定的杨花,抒发因朋友左迁而生离别之愁的感慨,融情入景,感人心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故友重逢,但飘零的落花象征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多年的流离辗转,友谊更应珍惜。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像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有情人无奈告别,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二、借“落花”写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这道词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无限美景,其所喻的美好人生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词人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构思别出心裁,以无穷的相思之苦,无尽的闲愁之深,推己及人,以见两心之相印,另一方面诉说郁闷之情,相思之苦,闲愁难以排遣,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亦如此花此水,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蕴含其中。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昔日君王今日阶下囚,恰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伤春、惜春的情绪尤为沉重,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诗人伤心带泪地向花儿问询,但花儿却默默无语,乱纷纷飞掠秋千而去。诗人很伤心,也无可奈何。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浑然天成。花儿满天飞过,纷纷扬扬,更显示出一种略带悲凉的闲愁。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三、借“落花”抒写生活的美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让人感叹生活多么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的面画,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恰如一幅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鱼米之乡显得生趣洋溢。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几场春雨,河水上涨,鱼群肥美,勾起读者的想象,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陡涨的河水,跃出水面的鳜鱼。读者可以感受到渔夫在春汛中捕鱼时的愉快心情。全诗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诗人大概也将落花赋以生命,因此写出了富有生机的落花情境。

四、借“落花”表现高洁的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无意苦争春”,凌寒先发,一片迎春赤诚。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读者通过这首词能感受到词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洁的情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花不是无情之物,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喻,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前途不畅,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的报国情怀,这种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落花”意象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多重哲学及美学内涵。以上所列只是在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此外,有以“落花”喻爱情,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唐・张泌的《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还有对灿烂生命进行礼赞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潇洒飘逸。宋・晏几道的《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美好景象。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落花”意象的缠绵婉致是中华民族含蓄蕴藉的感情表达方式,阅读古诗词时,遇到“落花”这一意象应结合语境细细品味,领略诸般含蓄蕴藉的感情。

上一篇:一个人的大学不孤单 下一篇:浅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心理优势”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