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2015

时间:2022-09-03 03:11:59

这一年我都做了什么?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段话――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如果将人比作大树,那么每过一年,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增加一圈年轮,而这一圈圈年轮的厚度与形状又决定了这树的一生。想到这些之后,令我感到庆幸的是,这一年我虽没有能够像伟人那般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但当我回首之时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当我在开始回想这一年里自己究竟都做过什么的时候,脑海中涌现出了无数个蒙太奇,而又不知该在哪个片段按下暂停键。于是我抓起手机习惯性地打开了朋友圈,从第一条信息一直翻阅到了2015年1月1日。那里记载着我平日里的足迹,每天出现的位置就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家里一个是办公室。不过,作为一个时政类刊物的编辑,我的生活并没有如同我们的刊物名称那样严肃,相反的是这一看似严肃名称的刊物,带给了我十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说这话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每条信息下面的评论和爱心(点赞)的数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5年1月,我在朋友圈里发表的状态被点赞数量最多的信息是:“手机用了不到一个月,换了三张钢化膜,想想也是醉了。”(不知道能够赢来小伙伴们如此积极、高频率点赞的点在哪里,反正它就是爆表了。)经过我的缜密分析之后得出了钢化膜爆裂的原因,因为我的身上没有口袋,而我总是喜欢将手机放在袖子里,大概是我那坚硬的手表盘不愿与它共处一袖而出此下策。自从做了编辑之后,我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习惯,离开文字我就觉得难受,也许不是同行的人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感受的。我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在走路的时候看新闻,在等公交的时候看新闻,就连在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新闻。而这些平日里积累的新闻元素,也的确在我做栏目的时候为我助了不少力。

我的前辈曾在编前会上无数次地对我们说过,要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想着选题,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想想其中的新闻价值,再想想如何能择取出特别的关注点做成选题。我将他的话理解为,选题深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呼吸里。所以一年即将过去,在这件事上唯一的改变就是,我将手机从左袖口换进了右袖口,手机膜没有再烂。

2015年2月,我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银行卡锁了没去解,身份证照片空白没去补,回家的火车票还没有取,新买的衣服不合适没去换,回家的行囊还没有整理,把一切都堆在明天吧。”这段话记录的是编辑部最忙碌的那段日子。为了让新一期的杂志能够在过年前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全体人员每天都是加班到深夜。而后那期主策划为“河南奇迹”的杂志也的确不负众望地在读者圈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月10日,单位举办了年会,在此次年会上我被评选为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当我内心的波澜壮阔与受宠若惊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之时。我这个曾经专业的主持人一开口之后声音竟然颤抖了。下了台之后单位里所有在场的同事都对我表示了祝贺,但有一个人没有,因为他还在办公室里为我们做好的稿子进行排版,他就是我们编辑部里唯一的男人――周游。我明白,其实我并不是最优秀的,也正是因为身边有这样优秀的同事,他们平日里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与认真、严谨的态度熏陶了我,让我在来到这个单位短暂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地成长。

2015年3月,在微商一次次占据头条的情况下,一向喜欢探索的我开始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打算亲自试水,来研究研究微商能有如此大的魅力究竟是为何。就这样我做了一个月的临时微商,而我的客户都是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最后在计算总账的时候发现自己赔进去了几百块钱,但我的心情却是喜悦的,因为我虽然赔了钱,可大家能买我这件看得见、摸不着的产品,完全是出于对我的信任。于是我一直想要写一篇《在那些做微商的日子里》予以纪念那段难忘的过往。无奈几天之后进入四月,我的工作节奏开始加速,那篇工作之外的稿子就此搁浅。

2015年4月,我发表了这样一个状态:“前沿解读、军事、人物,财智人生、第一桶金、创业故事,报告文学重温经典、真情抒写。八个子栏目,五个不同的方向,三个同方向的微鉴别,两个硬题材的软选择,一个数万字里抽精华……懂我压力的人,微乎其微。 ”这段话写于我在寻找“第一桶金”的备稿无果时焦虑的状态下。那是一个由曾经的“聚焦”子栏目全新改版后的新栏目。由于我们的编务指导老师在新闻领域的资深建树与独到视角,这个子栏目在他的倡议下应运而生。事实上这个子栏目也的确验证了,讲述商界大亨成名之前的日子,既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又能够带给读者启示。后来有位正在创业期间的读者与我进行了联系,对这个栏目予以了赞扬和肯定。可这样的栏目很难保持每期都能找到一篇既能够直接拿来用的,又同时完全符合栏目定位的稿子。于是我开始研究大亨们的自传,从厚厚的一本书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内容再改写成稿。时至今日,我发现在“第一桶金”这个子栏目的磨砺下,我的功力上升了,我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去甄别一个素材可以用于哪些容易混淆的子栏目的哪个位置,还可以用很高的效率去修改一篇看似废掉了的稿子。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我变得更加有耐心了,我可以在深夜里将一篇稿子反反复复修改至满意为止,也可以将一篇写了五六千字的稿子删改至两三千字而毫不心疼。这份功力,是我们《时代报告》每一个栏目编辑共同的特质,同时这份功力也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前些日,我将专业设计师设计好的新房效果图带到单位让同事帮忙看看,出于职业习惯我们的编辑部主任没过几分钟就为此列出了一份漂亮的修改清单,条条逻辑清楚,一目了然,直击要害。有趣的是我将这份清单做了添加发给了设计师,设计师表示已拜倒在我们的文笔之下。

2015年的这个夏天,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26个年度,也就是在这个月由我负责策划的第四期特别报道“值得点赞的河南人”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赞誉和肯定。河南省报刊审读专家王新义老师还特意为由我主笔的《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发文进行了中肯而深入的评析。(这篇文章发表在时代报告2015年的第六期编读往来栏目的“专家点评”中)。他在文中写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睦邻等优秀品质的一个缩影,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39年如一日,崇德向善,用爱与筑梦诠释着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如果说,《时代报告》年初改版以来新品频出,那么,《根据地》和《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则可谓之近期该刊的代表作:两者异曲同工,都把准了时代的脉动,都高扬了时代的韵律。”文中的肯定与指引,让我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我在生日那天的朋友圈中写到:“24岁的时候,那些个不是拎着一袋白菜就是拎着一袋葱,横穿国贸与喷着迪奥香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们擦肩而过的日子让我感觉无比尴尬。我在郑州拥挤的城中村里渴望着宽敞明亮的小区,一年之后实习期过了、工作步入正轨,我喷着古驰香水搬进了离单位只有两站地的公寓;入住公寓之后,每当排队交房费的时候我就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又是一年之后我在郑州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现在,我希望有天能够将自己的父母接来,靠自己的能力去孝敬回报他们,我知道这一天已经离我不远。”

2015年6月,我的朋友圈里被点赞最多的一条消息是:“我们所做的奔流作家丛书终于在千千万万遍修改之后得以签印。由于后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所负责校对的两本书最终只有一本得以签印。虽经过了千千万万遍的修改,只有一本书修成正果,但我的心依旧是幸福的。因为这次做书的经历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并且这次做的书是我的处女作,人的一生中又能有几个第一次呢。”

文字真的是最好的桥梁,最终我们与作者成为了好朋友,我所负责对接的作者石群良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发表了新的作品都会给我发来电子档同我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他还先后两次寄来了登载着他的作品的杂志和报刊。最令我感动的是,他还邮寄给我一本我们共同做的,签有我们二人名字的丛书。这本书见证了我们共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一定会将它放到我的新家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让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出书的经历和曾经拥有的激情。当我老了的时候,我还会拿起它给我的孩子们看,为他们讲述我在《时代报告》的时候所发生的故事。

之后的7~10月这几个月份,除去平日里的编辑生活,我多了一份新功课――考驾照。因为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所以我的学车日程从仲夏跨越到了中秋,又从中秋走到了立冬。我的目标是在搬进新家之前取得驾照,这样我就可以少了一份新家离工作单位需要横跨郑州的困扰。在这期间,我露着黝黑的半截胳膊下去跑采访;仰着被晒得通红的脸庞参加了由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南省报业协会、河南省期刊协会等联合承办的“全民阅读・豫版报刊校园行”活动,随同他们一起走进了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校园。那些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们,一手捧着《时代报告》《奔流》翻看,一边告诉我,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书、报刊,他们不仅能够填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有效地鼓励和推动身边人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一同享受其它事物所无法替代的乐趣。在河大遇到这样一个姑娘,由于我们的杂志数量有限,需要分时段发放。她在关注完我们的公众号之后没能领取到杂志。她目光坚定又带着渴求地对我说,她一定会回来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她,我特意为她留了一本杂志,以至于有人来索取这最后一本的时候我没有同意。当她再次跑回来的时候,我将这本杂志递给了她。她眼中的喜悦与口中的感谢,让我觉得一本刊物只有在真正热爱它的人的手里,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那些与我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们,让我看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影子。那时的我也是那么地爱说、爱笑、爱看书。文学的爱好,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没有代沟。

2015年11月,我翻到了在朋友圈中晒过的一幅画。这幅画出自于我的书桌上摆着的一本在前几个月里红极一时的减压神器《秘密花园》。严格意义上的说,其实我只在上面画满了半张图。如今它在书堆里露出一个突兀的角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说明,我的压力并没有大到让我动用它的时候。

回首过去的日子我猛然发现,其实时代报告杂志社里的同事才是我真正的减压神器,他们在我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温暖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鼓励我。如若让我写写他们这一年里都做了些什么,我想我的笔触会比写我自己时更加温暖而充实。

上一篇:Issues Involved in Sight Translation:A Psyc... 下一篇:打造“互联网+检务公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