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3 03:10:03

“心理距离说”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912年提出和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美学理论。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在审美时“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它消失的境界”。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数学课教师,在把“心理距离说”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下与学生交流等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注意师生情感上的距离

情感上的距离应在相互了解中逐渐缩短,但也应有一定的界限,以既亲切又有一定的陌生感为宜,既不能对学生热情过度,干扰学生的理性思维;又不能过于严肃,令人望而生畏,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学习数学。情感上的交流应是学生对教师爱而有敬,“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爱而生情,诲人不倦。总之感情上的接近要以不干扰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为原则。

教学中形成的期待与满足的矛盾,应是不断获得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在有些学生看来,数学就是符号、公式的堆砌,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有兴趣可言。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学生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防止历史教学疲劳现象,应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推动创新,以唤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保持学生旺盛的听课欲望,每节课不仅要有新内容,还要有新教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任何时候要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既可亲又可敬的心理态势,教师仿佛是魔方,变化无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吸引力经久不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意师生身体间的距离

课堂上教师的活动也应遵循心理距离说原理。教师讲台上下频繁穿梭会干扰学生的有意注意,而教师始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又不利于教学情景的创立与师生的沟通。对教学概念、定理、方法的讲解宜在讲台上讲,使学生感到知识的神圣和教师的尊严。而技巧、习题的训练,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加强个别辅导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身体问的接近可大大减少学生紧张情绪、消极情绪的产生,而教师的接近、关心、尊重、信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精神上会受到鼓舞,学习上会产生动力,从而唤发起内心的学习积极性。

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教师要和学生坐得靠近一些,这样可以使谈话的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双方输出的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给双方一种促膝谈心的感受,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尊重,而且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些细微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流露出的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谈话的角度、内容和方式。

综上所述,“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心理规律,它涉及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工作中应学会运用这种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上一篇: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 下一篇:教师压力:系统应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