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生成”的思考

时间:2022-09-03 02:49:17

对数学课堂“生成”的思考

“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教育教学杂志上“炒”得火爆之时,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数学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加之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住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与知识等在课堂上的有机生成。因此,便有教师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期盼意外”、“期盼更多的意外”的观点。

可能有的教师也会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一些借口,“现在的学生连看一幅情境图都不会”、“我也没想到,上数学课时学生怎么会那么关注非数学信息”、“以前的教案也是那样预设的,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看来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心预设。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追求。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特别对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刺激所影响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不能由着他们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教师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课堂上,不该错误地把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想法,当作“意外”获得的知识的“生长点”,因而过分地放纵了学生的不当需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需求满足了。但是,这样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产生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致使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这种所谓的“开放”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外,还是不要追求、不要期盼的好。

二、“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适当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

“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学习材料的总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即以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来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使其价值取向成正态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课堂教学总是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并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然而,学生的存疑,并非都具有研究价值;学生的需求并非都那么合理,并非都必须当堂得到满足;学生的发现也不必一一推广。因而,当这种“生长点”出现时,教师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要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这才能引领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如此这般,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生成”应该是可以预约的,但往往会忽视的

“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及时性目标,它使得教学目标不再是僵化、固定的,而只是提供路标式的指导。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就应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应用心捕捉和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突然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对教学预案进行局部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主动建构,努力实现有内涵、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

上一篇:例题巧构 “变”出精彩 下一篇:如何运用CAI课件进行初中数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