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意识形态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09-03 01:49:04

浅析意识形态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摘 要: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推进,不同于以往只专注于文本本身,当今的翻译研究更趋向于语言外部的语境,即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方面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字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对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字幕翻译;翻译策略;《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61-03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带动了多媒体尤其是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让人们向外部世界传输自己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愿望得以满足。而翻译在文化传输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使得不同的语言符号在译者笔下得以转换,让译入语观众或者读者能够清楚、明白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其中字幕翻译便是众翻译形式中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它是一种把影印在屏幕下方的源语文本通过字幕翻译工作者转化成译入语文本的语言交际行为。而要如何去翻,翻译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下文就这几个翻译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字幕为语料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因素着手分析意识形态在字幕翻译中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的研究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和语篇,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重点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视为不见的语言结构特征和特点上,以便人们对它们的涵义进行思考。正如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其论文集《世界・文本・批评家》中所指出的:文本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和社会关系之中,受到法律、经济和社会的制约,同时受到各种历史和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揭示本来隐匿在常规之下的事物,提供一个使文本在社会政治王国中不同于其他策略的方法。分析发现,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话语”并不单纯的指语言学和文学里的语言(language),它更多的是被赋予了文化、政治、社会意识的寓意在里面,它是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往往由话语构建,要知道意识形态是如何被构建的不仅要分析语篇还要分析语篇是如何被解释、接收,有什么社会影响。所以,意识形态和话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谁都无法脱离其中而独立存在。

二、意识形态和翻译

意识形态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中心话题,它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 , 源自于希腊文idea (观念)和logos (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 即观念的学说。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规范人类行为的一切形式、惯例、习俗和信仰的集合。还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或群体的世界观,具体表现为政治、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时能够主导社会历史进程,是翻译或文学创作过程中权力人、机构感兴趣的因素。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在理解世界、整理及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概括为“指一切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具体来说,它可以指有型的政府机构、法律条文,也可以指无形的观念意识、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美学思想、价值观念等等。它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控制和影响其人们思想、行为的上层建筑。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还是不可以都受其支配。同样,翻译行为也不例外。

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历史悠久,古今中外,不同的翻译理论,不同的翻译流派,对翻译理论及实践有各自的看法。到底是要一味的专注于对文本内容,话语结构的静态研究还是要把翻译放到外部语境中加以研究的动态分析。显然翻译的研究正逐渐倾向于后者。翻译活动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它是意识形态制约下的产物,翻译和翻译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文本、还有译者之间,还应把它们置身于更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去。美国翻译学家勒弗维尔(Lefever- e )于90年代在其所著的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就指出操控翻译过程的两大成因是意识形态与诗学。文学的意识形态是“赞助人”所感兴趣的,而“诗学”则是文学家们感兴趣的。还指出, 内因(文学家及其诗学观念)在外因(赞助人及其意识形态)所制定的参数内起作用。也就是说, 代表某一文化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赞助人确立了一套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价值参数; 文学家和翻译家则在这一套参数范围内完成他们的诗学追求。一方面, 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 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 另一方面, 熟知这一套意识形态价值参数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大多也会自觉地避免触犯意识形态的天条, 在他们认为允许的范畴内, 操纵他有限的话语权力和诗学技巧。因此, 文学家和翻译家在运用话语时, 意识形态和诗学会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起作用, 影响他们的创作或“ 改写”、“决定翻译家的策略”。正如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批评话语分析家的列费尔所说: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去研究。研究的重点不是纸上字词的对应,而是字词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对应?是处于什么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考虑使得译者这样翻译?译者这样翻译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判断他们已经达到或没有达到目的?字幕翻译研究更是要考虑到社会意识形态对文本的生成、译者主体及译语接受者的影响。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影片中使用的语言有英语,南京话,普通话,日语, 其中以南京话和英语为主。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这对字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多种文化的碰撞也是一种挑战。

三、意识形态对字幕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去分析。翻译,从根本上讲,就是向本土文化意识形态输入异域文化的意识形态。对于本土的价值体系而言,这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渗透,它意味着破坏,意味着颠覆,因而也就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考验。可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不易察觉但确存在着的。虽然影视带给人们的娱乐性是主要的功能之一,但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影视及其字幕翻译也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互相了解,传输文化、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从影视作品中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该国的异域风情和文化背景,增进对该国的了解。为了实现字幕翻译的目的与功能,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不仅必须遵循相关的翻译原则,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现象。翻译者作为上层建筑的精英分子,面临着复杂的策略选择,要么逆反,要么顺从,要么逆中求顺,要么顺中求逆。于是,我们在表层的翻译方法中便看到了“文译”与“质译”、“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以及力求不偏不倚的“ 厥中” 之道。

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片,弘扬影片中的文化魅力和人性魅力及影片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受到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英美国家观众的文化背景及主流意识形态,在翻译时相应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直译,意译。下文将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及宗教因素来探讨字幕翻译策略所受其影响。

(一)政治因素

翻译行为受目的语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字幕翻译亦是如此。在进行字幕翻译行为时,还应考虑维护和遵守本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向目的语观众传输正面的而非负面的意识,所以就要适时的删除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内容,从而转换成正面的目的语观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这里就以《金陵十三钗》中影片刚开始不久的一个片段和字幕为例。影片中日本军阀在南京城中到处追杀南京老百姓,影片主人公书娟和她的同学们也在四处奔跑,寻找藏身之地。其中一个同学和另外几个老百姓躲到了一处废墟中,不想却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一边拿刺刀刺向躲藏在里面的人一边说:

例1.混蛋 支那猪

Bastards! Go to hell

译者没有将其直接翻译成Bastards! Chinese pig 而是翻译成Bastards! go to hell!“支那猪”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污蔑性的称呼,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遗留下的文化词汇,这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有着共同的文化意识,但这样具有污蔑中国人民性质的词语在翻译时就没有必要向其他国家人民传输,影响且能带给本国人民负面影响的文化意识就要摒弃。这就需要译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该译者就没有直译而是意译,进行了话语转换,舍去具有负面影响的源文本,选用了能反应片中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残忍,暴力的词。“go to hell!”这样翻既向译语观众传达了影片的整个语境,又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所以译者这样处理非常到位。

例2.当时的中国人

At that time,

不愿忍受当亡国奴的耻辱

The Chinese people couldn’t bear the thought of losing their coutry

往往就拿命去拼

And such selfless acts were not uncommon.

在这句的译文中译者就省去了一些敏感字眼“亡国奴”“耻辱”,没有完全直译而是轻描淡写,只译出了大意the thought of losing their country。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深受本土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尽量淡化一些政治敏感话题和字眼,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政治意识的输出,没有直译,而是采取压缩性意译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习惯,本国、本民族的人民都约定俗成的遵守其各自的文化习俗,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也必然受其支配,影响。当然翻译首先要考虑到译语文化的读者或听众的接受程度,要以他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文化意识形态为翻译目的,在译语文化里寻找功能等值。文化因素可以从不同侧面体现,本文拟从地理文化词、俗语、称谓、以及性文化进行分析研究《金陵十三钗》中的角色之间的对话,说明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笔者将举出下面七个例子来验证这一观点。

例3.都是钓鱼巷的

They are from the red-light district(同学),

什么钓鱼巷?

What’s that?(书娟)

就是妓院

It means brothel(同学)

例4.二流子 我说你是二流子

What a jerk! I said you are a jerk!

例5.小哥哥你行行好 好歹放我们进去

Please, have some mercy and let us in

例6.洋人留胡子,随便脱裤子

Westerners with beards are the horniest!

例7.到底是“秦淮河”的头牌

No wonder she is the top girl of the Qin Huai River

例8.豆蔻想男人了

A little horney, huh?

人家小麻雀还没长全呢

He doesn’t even have hair down there

例9.看你这个刁样

You’re such a fool!

例3中 “钓鱼巷”这一词是抗战时期以前南京的一处易场所,代指妓院。对于一般当地的南京人来说有着共识,而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常识,而这一特殊词并没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也不需要向国外人传输,所以译者没有采用异化策略而是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找了一个中国人和英美国家人所共识的一个词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来寻求与“钓鱼巷”功能等值的词来代替。这样译语观众也可容易得看懂译文,明白演员要表达的意思。

例4中“二流子”,例7中的“头牌”还有例9中的“刁样”诸如此类带有浓厚文化和民俗色彩的俗语在文中时有出现。这种现象是由电影的特征所决定的,电影文本属于会话文本,由角色的对白所组成,口语化特征很强。而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英美国家的观众来说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而对于译者个人和中国人都可体味。但很难直接找到对应的文化词,只能采用归化法,让译入语观众结合画面了解其中大意,这里只能舍弃文化的传输。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根据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观众的可接受性,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5中的“小哥哥”是中国所特有的称谓语。汉语中的称谓受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较之英语中的称谓非常复杂。如“小王”“小妹妹”等等,虽无血缘关系但人们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使用诸如此类的称呼。影片中说话者为了拉近与对方的关系,请求得到帮助,就用了“小哥哥”这样的称呼,乞求对方能给以帮助,而英文中没有这样对应的称谓,译者便省译这个词,把说话者的请求口气表达出来就可。

例6和例8中都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性的话题,由于中国人对待性非常的含蓄内敛,体现到话语上也是比较隐晦含蓄的。所以“随便脱裤子”“小麻雀”是暗含性的词,不可直白的表达出来,但对于性开放的英美观众来说不需要这么含蓄,况且如若直译他们很难理解其中涵义。处于英美文化意识形态下的英美观众不明白人的身上怎会有“小麻雀”?会让他们迷惑不解,所以直白的译意以及具体化的意译翻译策略便被运用其中,从而消除了文化障碍,传达了信息,让译入语观众以其可以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由于该影片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特殊的战争背景,还有剧中人物不同的身份,导致该影片台词或字幕文本的生成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定要受到源文本、个人能力及译入语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宗教因素

该影片主要是以英语和南京话交替出现所以字幕翻译便以汉翻英和英翻汉交替出现。所以面对的译入语观众会是以英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英美观众,也可能是受汉语社会意识形态支配的中国观众,这就要考虑到不同国家观众的可接受性。中国人主要是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其次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辅。基督教传入我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的大泰景教,所以中国观众对神父、教堂、祈祷之类的词并不陌生,没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影片中诸如此类的词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例如:

例10.我 去 文彻斯特教堂

I am going to Winchester Cathedral

例11. 我们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书娟)

We are students at the convent

例12. 我去安葬你们的神父 是神父

I am helping to bury your father Well, not your father...

对 英格曼神父

Father Ingleman, yeah.

例13. 住手!住手!住手!这是神圣的地方 那是些孩子

Stop ! Stop! Stop !This is the house of Lord These are children

你们违反了人道主义

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an and of God!

我是神父 我以神之名要求你们立即离开

I am the priest! and I command you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o leave now!

以上四例除了例11都是影片主人公美国人约翰说的话,会话中多处出现与基督教有关的词汇,如Winchester Cathedral, Father, the house of Lord, convent , God priest等, 这些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过中国观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译者相应地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四、结论

话语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我们进行分析时应本着批评性的态度进行话语分析。翻译不单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它还是不同文化、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源文本的生成必然要受到作者自己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要让处于另一种意识形态中译语读者或观众容易接受、明白源文本的意思,译者就充当了桥梁作用,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源语和译入语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加以转换,如归化抑或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省译或增译,以达到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近乎同等的接收效果。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Discourse&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10-12.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6.

[3]曾红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作[J].广东教育学报,2007(4): 93-97.

[4] 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1979: 76.

[5]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7.

[6]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 London: Routledge, 1992: 47.

[7]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8]罗新璋.翻译论[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508.

[9]萨义德(Said Edward W).世界・文本・批评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9.

上一篇:饮料企业开发餐饮渠道的策略与技巧 下一篇: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现况及对其学习成绩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