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乐于合作,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9-03 12:41:18

浅谈高中英语乐于合作,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新的教学观念要从以往的教授语言知识转向强调语言运用。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一种在新价值观指导下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能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是素质教育能不能得到真正贯彻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和体验学习方式。《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以“听课、阅读、记笔记、做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应付各种考试为主要目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他们更多的是处于被动,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及探究创新的欲望一再被压抑,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只能向书本和老师的标准去迎合,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以及解题能力或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获取信息,创造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解释和评价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按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学生缺少了自由探索的空间,长期以来,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少了对知识内在价值的追求,也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湖南省长沙天心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省会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一方面教师接触了新课程理念而且对课程改革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课堂仍然坚持着“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这样的课堂,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了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从某种程度来说,反而成了遏制学的力量,导致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局面。

为了从思想上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式,走向重视培养学生能力之路,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请专家来我校讲座,到兄弟学校取经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素养,开拓眼界和寻求自身的发展。

三、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构建学生乐于合作,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逐渐摸索出三种合作学习模式。

1.在探求新知过程中合作探究

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就算是单独可以完成探究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是有价值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不仅仅是探究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合作交流、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等素质。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合作探究

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学习,保证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英语写作课中的谋篇布局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无篇章的层次、脉络,文章犹如一盘散沙。多数同学只关注语法有无错误,篇章意识十分淡薄。所以,写作课的重点、难点就是明确写作框架、写作顺序以及段落主题,并列出写作提纲。基于此,学生设计了三条小组探究线索。

(1) 以关键词为小组探究线索。例如,我在教完The British Isles后,要求学生运用文章段落的关键词来仿写海南岛。给每个小组不同的关键词:location,natural beauty,climate,language,culture等布置每组通过各种方式查询关键词所能展开的内容,汇总筛选,形成提纲。

(2) 以时间为小组探究线索。SEFC Unit 17 Alone in Antarctica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课文,课后让学生写一篇为A Three-Day in Changsha的短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旅行的日程。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组员分别安排一天的行程,然后由组长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一起确定写作提纲。如:

A Three-Day in Changsha

Part 1(Para.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ity

Part 2(Para.2): The palace of interest we are going to visit

① The first day: the World Park ; the world of under -sea

②The second day: the park of martyr; Tianxin Pavilion; Kaifu Pavilion

③The third day: the hill of Yuelu

Part3(para.5):Conclusion

(3) 以问题为探究线索。 Unit 14 的Reading部分介绍了一个名为“Kwanzaa”的节日,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层次和脉络。如,“What kind of festival is it?”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等。课后组织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探究对象,分组探究仿写 “The Spring Festival”。在合作探究中,一部分小组成员负责设计问题,其余成员尝试回答,然后一起安排顺序。例如:

The Spring Festival

Part 1(Para.1): What kind of festival is it?

Part 2(Para.2): When and why was it started?

Part 3(Para.3-5):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① What food do they eat?

② What activities do they take up?

③ What tradition and customs do they follow?

Part 4(para.6): Conclusion

⒊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处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得到启发,从而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发现、创造,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深化探究的效果。例如很多同学在记忆单词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归纳总结记忆单词的方法,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各种渠道合作探究单词记忆法,学生通过实践逐渐掌握了这些记忆方法。学生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新的教学模式牵引学生的学习方式。

⒈基本教学模式

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因素合理搭配,并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教学。

⒉操作特点

首先: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切忌笼统。

其次:精选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

最后:针对学生实际。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2. 问题引导模式

课前老师与学生共同了解,研读学习材料,教师备课过程中做到: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自我生成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主观的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明家保尔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主要有:

(1) 设境引问策略。

以问题情境孕育激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以学生寻疑、质疑、析疑、解疑、新疑……的螺旋式探究过程为载体,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品质以及好奇心,而不是以老师特意指定的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解答;老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设想问题解决方案,自主搜集、整合、处理信息,把握质疑、思辨、判断、比较、反思、概括的过程,自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不是给学生强加老师预先定好的假设,规定学生被动地执行老师给出的方案,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复制出预定的答案。

教师应着眼于将学生引入探究的境界。以激发兴趣、暗示质疑、激励创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思想境界中,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精神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主动寻求思路。如在学习“Electricity”前,我用多媒体打出暴风雨来临的一些情境,营造暴风雨发生的全过程,尤其对闪电的发生、导致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特写。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我生成许多问题:“What is electricity?” “How does it happen?Why do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y can see,hear or feel electricity?”……学生生成一连串问题后,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不断获取新知生成能力。

(2) 以问引问策略。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 “以问引问策略”是以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能触发学生问题灵感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它是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思考支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的研究和交流,使之在自己研学的过程中获得新信息、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先学后导”并不是完全脱离老师的有效指导,其基本结构步骤是:

(教师引导) 导疑——导思——导用

(学生主体) 问题——探究——创新

“导疑——问题”是教学的定向环节。

以多媒体、图片、电教或活动等创设教学情境,以具体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导思——探究”是课堂的教学的中心环节。

探究问题的形式是开放的、多样的。探究完成后,要进行适当交流和评价。学生交流时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以代表小组发言。学生之间合作互学。

“导用——创新”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对知识迁移穿心的过程。

例如在英语口语课上,教师设置话题时设置拓展性探究话题。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导疑、导思、导用、诱导学生一起交际探究。在SEFC 1A Unit 8 关于2008奥运的话题时 ,教师导疑、导思:“The 2008 Olympic Games has been held in Beijing. Suppose you are a student in Beijing, what have you done to make the event successful?” 以问引问,教师让学生分组从以下四个话题着手开展探究活动,:Environment; Friendship; Communication; Culture development,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合作活动后,一组学生表达观点:“I have learnt English well. I helped the foreign friends a lot. For example, I show them the right direction or remind them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另一组的同学表示:“I car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re were a lot of fans coming to Beijing. I have handed out some cards to tell them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topic of this Games was ‘ The Green Olympics’ ” 在学生踊跃发言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各抒己见,在交际中得到提高。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出有效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不间断的过程。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活动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好的技能。同时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目标不只是探究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如团队精神,集体荣誉,合作交流,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等。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无法使他们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题,且又难以被激发起进行探索所必须的认知活动时,教师应运用以传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逐步更新了教学观念,走出传统教学的阴影,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传授事实的“教授”角色,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和课堂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英语语言教学的课堂,课题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一个人的戏台”。教师们成功树立“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实现角色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3)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

(4)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帮助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六、通过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布鲁姆认为:“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改善,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小组探究的教学过程,根据需要我们采取学生自评、组际互评和老师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评价方式上也采用了多元评价、过程评价等。在操作上,突出评价的“激励性”“深刻性”和“新颖性”。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人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有多种形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项目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另外,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记录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同时运用终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天心第一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一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