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促写作,以活动促发展

时间:2022-09-03 11:32:49

以活动促写作,以活动促发展

摘 要:传统的写作教学导致学生写作时产生“愁、怕、厌”等心理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以活动促写作,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和理论依据,以及由这一思路构想的写作训练的几个教学环节。其宗旨是在活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习作能力的生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教学;活动教学;习作兴趣;能力生成;主体发展

一提起写作,不少学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愁、怕、厌”等心理,这主要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重教轻学、重文轻人这“三重三轻”的不当做法所造成的。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愁、怕、厌”的心态,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从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发展自我呢?

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活动促写作,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构想了以下教学环节。下面分别举例说明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一、在活动中发现、积累素材

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愁、怕、厌”心理,首先要把传统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颠倒过来,重点抓好“材料”的发现、积累。“材料”是文章的物质基础,没有它,怎能建起文章的大厦?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至少要练习六十来篇习作。这需要多少生活的积累,需要占有多少真实、丰富的“材料”啊!我主要是引导和促使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观察、调查了解、访谈、阅读、思考等活动,尽可能地发现和搜集素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把材料的搜集放到活动中进行,学生乐此不疲。”

二、在活动中选择、构思素材

有了丰富、真实的素材,学生不一定能顺利完成习作。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高有低。我在学生取材时,不作过细的指导,而是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是以强带弱,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已有的材料,谈谈自己的选择和写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活动,然后了解学生的情况,感觉写作没有困难的人举手。这时一般90%的学生有信心了。个别的学生还有问题,老师再给予重点关注和指导。这种在活动中选材、构思的写作训练,正如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所说的:我手里有一个苹果,你手里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人互换一下,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交流思想则不一样,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两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是同一个题目,题材却有个性;虽然是一种题材,表达却各有千秋。

1.在活动中评改、修订习作

完成初稿后,我在班上开展“结对子”活动,让学生评改、修订习作。主要方法是自改、互评。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在沟通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2.在活动中评析、分享习作

习作完成后,我在评析典型案例的同时,进行习作分享活动。即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和时间,朗读自己的作品。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有一种被人理解和欣赏的欲望。“习作分享”正好顺应这种需要,既让作者本人了解习作长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促使别的学生端正习作态度,从别人的习作中看到自己的弱点。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都上来了,有半数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征文活动。

三、在活动中回顾、总结习作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期,在期中的时候,我都要举办一次优秀习作展览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拿出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放到学习园地中供大家学习。到了期末,我要求学生回顾一学期来自己所写的文章,同样找出一篇最满意的打印出来,然后我把这些文章整理,装订成册,发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成就感。最后希望每个学生也能做个小编辑,利用假期,把自己一学期来的课内外习作编辑成册。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个学期开学有三十余人交了作品集。这些作品集中那些有创意的表现,充分展示出他们的个性。

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是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尽管还不成熟,却已初见成效。收效明显的是学生感到习作不再是那么发愁了,习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逐步生成。同时,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也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发展。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写字素养应从低年级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