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能力

时间:2022-09-03 09:41:08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能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数学更多联系实际,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结合这些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应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联系实际,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应把教学植根于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有效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蕴涵着数学因素的生活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求知欲。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增加生活体验,提高认知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做”数学,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同时,“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观察、猜测、分析、比较、推理、操作等,增强数学学习的体验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可在先复习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师不加任何引导,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将数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地进行学习与创造。

三、改组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较普遍地存在着诸如题材老化陈旧、数据过时、情境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意义等问题,离学生生活现实与已有经验较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调整、改组具现实意义的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在“百分率”教学中,书本习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百分率的含义。可编一些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替代。例如根据班级情况求某天的出勤率;求一次测试的及格率与优秀率等。

四、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小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熟悉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某一部分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设计成生活化引进课堂。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教师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快乐”的氛围 下一篇:从类比记忆的规律谈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