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乐学,效果非凡

时间:2022-09-03 05:36:22

摘 要: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教学经验,就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出了几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兴趣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年级教材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字量大。面对学生小、识字量大这个局面,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我做了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浅谈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趣中乐学

我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受兴趣与情绪所支配。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自己是一味地让学生读,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学生厌学。现在,我当堂采用多种方法复习,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识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交朋友。如,在同班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多种游戏课件,如,走迷宫、夺红旗、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等等。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灵活运用的多种游戏方式中,学生从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内心激起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从而达到了识字的目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记住教师通过自编的句子、儿歌、谜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本上找到自己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字。

二、贴近生活,趣中乐学

要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先预习课文,再认识本课生字。第二天,教学本课生字时,我没有急于教学生统一认读,而是问:“这些字你们认识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有的说认识四个,有的说认识六个。他们个个要求认读自己认识的字。这时,王×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全认识。”我说:“请你认一认吧。”结果他一下子把十三个生字全部读了出来。我惊奇地问:“还没学,你怎么认识的?”他自豪地说:“这些字,有的是在电视上见过的,有的是在广告牌上认识的,还有的是妈妈教我的……”经我这么一问,充分展示了该同学的课外识字的方法与途径。他的这种识字方法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也想在课外多识一些字,渴望下次自己也同样能争得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形象感化,趣中乐学

对于字音、字形较难掌握的字,先引导学生互相比较、对照、质疑,解疑。字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认“溪”字时,边写边给学生们读顺口溜:三点水,爪子头,一扭一扭碰石头,碰到一块大石头。学生们也跟着边书空边读,很快他们记住了一个字形很复杂的字。如,教“司、砸、合、告”等字时,用了猜字谜的方法。我说:“有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了一小竖”是“司”字,“一个三框朝东开,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是“砸”,“一人一张口”是“合”,“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在教“高、亮”两个字时,我一边让学生书写,一边念:一点一横长,口字写下边,中间秃宝盖,几字写在最下边是“亮”。我还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

四、发现规律,趣中乐学

为了让学生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比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再看象形字,最后看现在要求认识的新字。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这些字和图十分相似,然后教师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象形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很快图、字对照认识了许多的象形字。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大多数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学《操场上》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找出了的提手旁字“拍、打、拔”,又让学生找出足字旁的字“跑、跳、跃”,我让学生做动作,前者都用手,后者多用脚。学生很快发现了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足有关。这样他们在发现中识字,增加了识字的兴趣。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

总之,把识字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利用巧妙的教学方式,解决了识字教学的“枯燥无味”的问题。通过转换学习角度,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潜移默化下,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的识字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府学街小学)

上一篇: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古书用字的注释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