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古书用字的注释

时间:2022-09-28 02:43: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对古书用字的注释

摘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古文的传承,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是古文。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在课本古文中专门对一些特殊用字作了解释,其中有一些用字的解释却尚有可商榷的余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古文用字;高中古文;古文用字注释

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代散文有许多篇,其中涉及的古汉字应用更是今天的学生所没有接触到的,需要对其进行专项的解释才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本意。而在对文章用字的解释中,有一些很容易对学生造成理解上的误导或者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本文则以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简要讨论。

一、高中语文课本中古书用字注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注释是经过编者非常细心地排版编辑而成,但由于古文数量较多,一些文章年代较为久远,编者对一些古文用字的注释存在着较明显的偏差,十分容易误导学生。

1.将异体字与古今字误解为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将当时所存在的字用另一个读音相同,形体与释义均没有任何关系的字代替,即真正的通假字。而对于并不是通假字范畴之内的异体字与古今字,却依然用通假字来解释,就会造成学生对古文用字理解上的偏差了。

比如说,在《祭十二郎文》中,课本对于“远具时羞之奠”一句中“羞”字的解释就是“馐”的通假字。虽然说这样解释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对于用字的具体来历以及本意却产生了根本上的注释错误。在古代用字当中,“羞”就具有美味的食物的意思,和当今“馐”字的含义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所谓的通假现象,应该属于古今字的范畴。另外,该篇古文中的“皆不幸早世”的“世”字被解释为“逝”的通假字,也是属于这种解释错误的现象,因为在当时“世”就已经具有不在人世的含义,可以直接解释“皆不幸早世”的含义,并不用解释成通假字。

将这类字笼统地解释为通假字对于学生对正文大意的理解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偏差,但会误导其对古文用字的详细理解,对学生深入学习古文有很深远的干扰作用。如果将不是通假字的地方解释为通假字的话,那么学生在今后遇见相同情况的时候,也会按照之前的注释解释为通假字,可能就会影响到对文章本意的理解。

2.古文虚词的解释划分不清楚

在古文用字中,有一部分的字通常在一些语境中只是表示固定语气或者结构,而在另一些语境中则表示副词或者代词,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注释,这类用字称为虚词。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对一些虚词的注释并不是十分准确,许多学生在参考了注释之后依然对理解文中语句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说,在诗经《氓》一文当中“将子无怒”中“无”的解释就是一种文言否定副词,表示不要的意思。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对“无失其时”的“无”字解释应该也是表示否定意味的副词,但课本中却解释为“毋”的通假字,在字义的解释上出现了本质上的错误。另外,《烛之武退秦师》中对“无能为也已”的“已”字解释为“矣”的通假字,也存在着这方面的解释错误。

3.部分文章用字的解释过于笼统

对用字解释的笼统化现象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的又一问题,特别是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好几处解释笼统的现象。比如说,在《烛之武退秦师》当中,在课后注释之处对“立谈之间”直接注释为站着说话的功夫,并没有对每一个字的用法进行详解,而由于这一句的句式较为简单,所以并没有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而在《逍遥游》一文中对“而后乃今”则直接解释为然后才开始的意思,对于文言文功底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解释十分容易造成其只知道文章大意,而一旦将文字语句拆开就不认识的现象。

二、高中语文课本古书用字注释的建议

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的这类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修订改进。不只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他版本的教材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古文用字注释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1.提升教材编者古文文字功底

从事高中语文教材古文部分的编者都有很强的文言文功底,但在此基础之上,为了加大文字注释的准确度,还应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古书用字的理解,确保在课本的编辑注释当中不会出现注释错误。

2.将古代文字用法与现今语言习惯相结合

其实,古文与现代文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一些用字细节以及用语习惯上发生了改变而已。所以,在对古文用字进行注释的时候,就要注意古今文字的对比,尽量用较为简单明了,直接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古文中的生僻用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文字的含义,对文字的掌握更牢固。

古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却依旧不能被时代的发展所遗弃。因此,对于古文的理解与传承是如今每一位华夏子孙共同的责任。未来的发展不仅依靠的是高科技文明,更需要依靠的是古文中深刻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安徽省来安一中)

上一篇: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的“再评价” 下一篇: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提升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