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强评价来改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弱势

时间:2022-09-03 04:50:24

以加强评价来改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弱势

加强评价,建立多边信息交流网,是促进互动的有效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有时往往是个别或少数人的发言,是点上的活动,为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每人说完,都要进行一定的评价。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的对话,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评价应注重人文因素,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被评价者主动、偷快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他人评价。另一种是自我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发展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教学过程的评价,使评价能够促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把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变成指导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之,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形成你说我听、我说你评、我评你改的气氛。建立多边信息交流网,打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以充分促进教学互动。

二、扩展评价的范围,进行鼓励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标准是将学生分等,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教师指责、压制"差生"的工具。尽管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这种评价方式对"差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并没有因为长期蒙受的指责和压制而改掉自身的缺点。随着人们对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人来认识,这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扩展和丰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优点,扩展评价的范围,就是尽量寻找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互动。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所说:"表扬和鼓励能够使孩子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会设法以同样的良好行为再得到表扬和鼓励,成为良好行为产生的动力。"这正是口语交际教学所需要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外,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交际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作细致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学生在课前几分钟播报完新闻后,可引导其他学生就其播报新闻的语音、语调、节奏、态势等方面进行评议。这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继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否有建设意义。教师要不断地以积极宽容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语言要谨慎,多鼓励,少批评,旨在让学生养成交际的意识和行为。扩展评价的范围,进行鼓励性评价,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

三、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把评价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是评价的直接受益者,评价的信息应迅速全面地向学生反馈,以"根据过去操作情况来调整未来行为"。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这样相互调整着,相互制约着,在教学过程中互动起来。把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反馈的态度要明确。这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时,不可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不能笼统地评为优、良、中、差。而应就其较突出的方面去评定,如"使用语言生动流畅、层次清晰、态度自然大方"等明确的语言。第二,反馈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对于评价信息,学生知道得越全面越好,不仅要让他知道得了多少分,还应让他知道这一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等。第三,反馈的信息要及时。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帮助在时间上的延续问题。"及时"并不是"即时",而是"不失时机"、"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教学艺术。针对不同个体,一缓一急都是必要的,是"因势利导",从"时间"中把握发展的最佳机会的方法。

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这三个原则是相互制约的,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没有明确的评价,反馈的态度不明确,那么就说不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但有了明确的评价,而没有指导上的针对性,评价的作用就可能减小或消失,及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有了明确性和针对性后,"及时"地去组织教学反馈,既可以保证前两个特点的作用尽快发挥,还可以提高教学反馈的效能。因此,可以说,"明确性"是教学反馈的基本前提,"针对性"是关键,"及时性"则是必要的技术条件。

四、制定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从"倾听"、"表达"、"交流"、"情感"等四个方面来制定各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内容(见下表)

到学期期末,依照各年级制定的口语交际评价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各年级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考题,从听、说,甚至综合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分数将在学生的《学生手册》体现出来,作为档案记载。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作业设计 下一篇: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