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丘陵旱地冬小麦气象条件分析及高产对策

时间:2022-09-03 04:46:57

偃师市丘陵旱地冬小麦气象条件分析及高产对策

摘要 介绍了偃师市气候概况,对当地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旱作小麦高产技术对策,以期提高偃师市小麦生产效率,加强不利气候条件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 冬小麦;气象条件;对策;丘陵旱地;河南偃师

中图分类号 S16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56-01

偃师市为丘陵地带,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质地黏重,是优质小麦的最佳适生区域。根据偃师市气象站资料,结合偃师实际,分析旱地小麦生长规律,采取应对技术措施,提高小麦产量,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偃师市“十年九旱”,且干旱多发生在小麦拔节和灌浆等关键时期,加之土壤瘠薄,耕作粗放,致使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从偃师的自然条件出发,在多年试验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灾害规律,提出应对措施,从冬小麦气象条件出发,寻找干旱规律。从整地、选种、施肥、播期播量、田间管理等方面,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宜丘陵旱地的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

1 偃师市气候概况

偃师市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不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了“春旱风多增温骤,夏热多雨且集中,秋雨晴和降温快,冬长寒冷雨雪稀”的气候特点。偃师市平均日照时数为2 045.1 h,最多为2 533.7 h(1965年),最少为1 925.7 h(1964年),相差608.0 h。年平均气温为14.8 ℃。年均降水量537.3 mm(1981―2010年平均),降水年周期内变化较大,自然降水最多有1 013.6 mm(1964年),最低只有310.1 mm(1995年),相差703.5 mm。据统计,年降水量在450~650 mm之间占68%,属正常年;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的占17%,属少雨年;年降水量超过650 mm的占12%,属多雨年。因降水量过于集中,虽年降水量不少,但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不断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2 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分析

2.1 干旱

根据偃师市气候特点和不同时期干旱对农作物危害程度将干旱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和初秋旱[1]。根据该指标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干旱年份占92%,符合偃师市“十年九旱”之说。

2.2 干热风

通过分析气象资料,结合小麦干热风指标。偃师市出现干热风年份占80%以上,轻型干热风几乎年年发生,重型干热风平均每2年发生1次。

2.3 冰雹和暴雨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冰雹为2年一遇,暴雨为10年七遇。暴雨已造成水土流失,田地被毁,甚至造成个别地方出现山体滑坡,阻塞交通。

3 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3.1 播种

俗话说“麦收胎里富,种好是基础”,即适时播种、苗齐、苗壮是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据此,偃师市小麦要达到壮苗越冬,冬前达到壮苗的热量条件是:≥3 ℃活动积温为500~600 ℃,若冬前活动积温750 ℃,则小麦分蘖多、群体大,甚至拔节,势必消耗大量糖分,降低抗寒能力,易受冻害,翌年长势弱[2-3]。农谚“麦无二旺”的科学道理就在于此。

3.2 返青至灌浆

偃师市2―4月日照百分率为45%~55%,由于这一时期日照百分率偏低,造成冬小麦不孕小穗率偏高。拔节到抽穗需水量为100~120 mm,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1/4~1/3。而实际降水仅有70 mm左右。5月初至6月初,是冬小麦乳熟、黄熟和收获期。5月光照条件充足,日照百分率为56%,光照条件可以满足。水分条件较差,冬小麦灌浆过程中,需水量为142 mm,实际降水量仅有50 mm左右。

4 旱作小麦高产技术对策

4.1 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冬前壮苗,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冬前积温要达到600 ℃以上,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只要进入适播期,就应抢时播种,力争在10月10日前种完,即使遇到干旱年份,也要按照“时到不等墒”的原则。适时早播,不仅冬前积温高,热量足,而且蘖多蘖大,次生根多,根系粗壮入土深,有利于幼苗健壮生长,增强了抗逆性。丘陵旱地小麦适期早播,基本苗一般在240万~280万根/hm2,冬前主茎叶6~7片,叶面积系数1.0,单株分蘖数3.5~4.0个,次生根6~7条,实现了壮苗越冬,为高产奠定了基础。随着播期的推迟,积温的减少,群体数量逐渐减少,个体发育渐差,产量下降。

4.2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在丘陵区,旱地土壤水的唯一来源是自然降水,而在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仅有213.7 mm,与小麦需水量相差很大(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2.9%)。因此,旱作区小麦生产受水分影响最大的时期在小麦生育后期。从1990―2004年的15年间,有8年发生严重干旱,减产幅度都在15%以上。偃师丘陵区耕地遇到较大降雨常会发生径流。因此,修边垒塄,改造成梯田,可有效地纳雨保墒。结合机耕深翻,以土蓄水。实行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调节耕层地温,抑制田间杂草,提高田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强光合作用效率[4-7]。

5 结语

通过对偃师市丘陵旱地自然条件的分析,提出应对自然灾害措施,通过选取具有耐旱、耐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等特点的半冬性优质小麦品种,采取改造坡耕地,机耕深翻,加深耕层,以土蓄水及深松土壤、秸秆还田、量水施肥、在适播期范围内力争早播等技术措施,使丘陵旱地小麦可增产30%以上。在理论上也有一定探索,即旱地农业的首要问题是培肥地力,关键是蓄水保墒,根本问题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核心是选育推广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

6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气象局,驻马店地区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行业指标调查汇编[S].郑州:河南省气象局,1992:8-16.

[2] 张存智,史定珊,庞天荷,等.气象知识问答[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3-190.

[3] 河南省气象局业务处.农业气象系列服务[S].郑州:河南省气象局,1991:33.

[4] 贾秀领,马瑞昆,张全国,等.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24(S1):214-217.

[5] 郑玉萍,张月华.秋冬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冬小麦播期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2(2):43-45.

[6] 王璐,窦杰凤,崔文华.内蒙古东部区小麦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34-35,37.

[7] 都前进,许国庆,许庆娥.主要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09.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创设 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