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多途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时间:2022-09-03 12:09:59

应多途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虽几经沉浮,但一直支撑着我国产业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探寻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稳定性不足。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可选择的教育;与同样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相比,由于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学校的招生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第一选择仍然是普通高中。只要当地政府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投入,扩大普通高中的规模,相当一部分中职潜在生源将会选择普通高中而放弃中职。同时,还有一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而放弃中职。这说明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并不稳定,有效需求不足仍将困扰着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是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均衡。由于中职学校课程丰富多样、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生源市场化程度高,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也极不平衡,体现在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均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职招生。一般来讲,就区域而言,处于中心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相对较好,处于县城和乡镇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相对困难;处于产业中心的城市和县镇学校中职招生相对稳定,而处于产业边缘的地区中职招生较为困难。就校际而言,面向当地主导二类三类产业的职业学校招生较好,而面向第一产业的职业学校招生较为困难;面向大中型企业订单培养的职业学校也较为容易吸引学生,而缺乏校企合作没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校则很难吸引学生就读。就专业而言,具有行业背景学校的主干专业选择的人数较为集中,而缺乏行业背景的新兴专业学生选择较少;具有独特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准入门槛高的专业选择的人较多,而人们对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选择逐渐下降。以广西为例,2013年,全区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307所,其中自治区直属学校70所,市级学校153所,县级学校84所,但其中有43个县的公办职业学校招生不足200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县级职校招生人数为0。

基于需求理论的中职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购买愿望与购买能力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其中影响消费需求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偏好、效用。偏好是表明消费者对不同选择对象的感知能力、好恶信息以及选择的一致性或非一致性的形式,消费者基于偏好作出满足需求的消费选择。效用则是消费者从消费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影响消费需求的外在因素包括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以及对商品价格和未来收入的预期。

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个体,是否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就学偏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业还是升学一直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难选择,也是影响着每一位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依据。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中国的多数家庭更愿意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升学深造。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看,直接就业仍是主要的归宿,只有少数学习成绩好、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才有机会继续升学。与其相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目前升学率超过75%。而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职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占14.57%。显然,对追求升学的家庭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其最优的选择。

二是教育费用。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费用较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的力度。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免费教育。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收入而言,教育费用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价值。对于教育成本敏感的中下收入家庭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费用降低会直接影响其做出选择,而对于中高收入阶层,由于教育费用对其整体支出影响较小,因而这些家庭也不会因为教育费用低廉而改变其决策。

三是可替代性选择。可替代性选择是影响人们决策的重要因素。我国高中阶段可替代性选择只有普通高中和中职两种形式。在生源总量确定的前提下,普通高中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规模,反之亦然。从学校选择上看,由于高中采用选拔性考试,考试分数与学校选择是直接相关的,可选择性不大。而中职多数执行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可选择空间很大,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生源配置的作用。在部分宏观调控不力的地区,部分中职学校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同时,另一部分中职学校资源闲置,甚至没有生源,供求失衡状况较为普遍。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

扩大中职升学渠道,逐步消解中职难以继续升学的印象

近几年,中职学生高就业率的确提高了人们选择中职的几率,但是,要改变人们对升学的偏好,单纯依靠中职就业率是不够的。在人们具有充分选择的前提下,消解升学偏好必须从顺应人们对升学的偏好入手,提高中职升学的几率。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除了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之外,还专门就突破中职作为终结性教育作出制度上的安排,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些制度安排就是改变过去仅靠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印象,通过畅通中高职衔接机制,扩大高校直接招收中职生的比例,融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渠道等“立交桥”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突出职业教育品牌化办学和合作办学,提高人们选择中职的预期效用

人们消费一种产品,不仅仅看到产品的实际价值,也会关注产品给个人消费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人们对教育的选择,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经过多方案比较后的决策。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盲目跟风办专业、追求短期效应等问题,缺乏专注于打造品牌专业的长远规划。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招生压力大、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政策导向不明确是主要因素。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到2010年,中职招生达到870万人,但相应的办学资源却没有显著增加,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为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办学格局和招生格局,为学校创造一个可以专注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化办学。通过分类指导和项目引领,引进行业指导和推进企业师傅进校,提高学校核心专业的竞争力,让学校将办学主要资源用于优势专业,形成特色发展的路径。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做到分工协作,逐步淘汰非中心地区的散、小、差中职学校。其次,要实施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提升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对接能力,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三是要规范招生秩序。要重点支持有潜力有实力的中职学校扩大招生,对选择在这些学校优质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对就读中职的预期效用,从而为其他即将面临选择的学生提供好的参照,提高其选择的满足感。

继续推进中职免费教育,降低学生的教育费用

各地发展经验表明,劳动力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高度相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是提升潜在劳动力素质,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的活力。正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特征,促使各地主动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据报道,到2013年6月,山西、江苏、福建、重庆、青海等13个省(区、市)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补贴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到6500元不等。免学费政策为更多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读书学习和成长成才的机会,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做出了贡献。对于中职生而言,教育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学费、食宿费、学习用品费用等实际支出,也包括以为继续学习而失去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而言,教育费用支出占比较大,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免费中职教育,降低教育费用,为学生提供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的保障。此外,还要努力推进订单培养制度,提高学生的稳定收入预期,以消解家庭对机会成本补偿的担忧。

融通普职教育,提供多元的可替代选择方案,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都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地方是通过行政方式来推动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甚至采取了很多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方式来实现既定的招生目标。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基本是闭环运行,如中职学生选择升学只能上高职,上本科院校的要单独编班,无法实现普职教育融通。为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构建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互渗透,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替代性选择方案,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作者:广西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讲师

上一篇: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文献述评 下一篇:“个转企”的法律构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