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下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探究

时间:2022-09-02 11:41:35

农地流转下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探究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的基本理论及意义,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路径。要明确农地权属主体;构建农地征用用途审查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构建平衡机制;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地流转;农民权益;法律保障

一、农地流转的基本理论及意义

1、农地流转的内涵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地流转所转让的实际上是农地的经营权,这与征收不同,征收所带来的效果是农民失去农地的承包权。农地流转到其他农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凸显,凸显的是流转到其他经济组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将农地流转到企业,企业变更土地用途,兴建厂房,使得企业退出时农民客观上失去土地,农民的生存权无法得到保障。

2、农地流转的意义

第一,农地流转可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集约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地流转可以使分散的农地集中,构成大量成片的农场,这样便为推进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使我国农产品重新占有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为城镇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第二,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合理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必然可以使失地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利,如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现代农业企业,土地流转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股利分红也为失地农民增收。同时,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外出务工同样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农地权属主体虚置

由于农村土地的权属不清,加之政府缺位及权力滥用现象的严重,使得公权力主体成为土地流转中的主导,在获得农村流转土地的让渡权和处分权的基础上,公权力主体以自身利益为本,无视农民的意愿,不顾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做出侵害农民利益的决策。在此之上,农民无法抗拒与之地位失衡的公权力,从而使得农民被迫接受侵害的事实,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利益流入公权力主体的口袋。

2、对用地企业缺乏法律制约

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政府成为企业与农民之间信息交换平台,但正由于此,现象日趋严重,企业默认甚至促使公权力的滥用,以此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回报。此外,企业对于补偿金给付模式――分年给付,为企业随时退出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得农民的风险加大。并且,分年给付的补偿金由政府确定,一般较低,农民丢失了土地经营权随经济发展增值的期待性利益。企业生产经营的厂房建设,无论其途径是否合法,改变土地用途,使得企业退出后,农民客观上失去土地。

3、相关农地流转法律规定缺失

现有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权利义务、收益分配等问题规定不明确。基于此种不明确,公权力主体滥用公权,以土地流转为名,行侵害农民利益之实。此外,公权滥用,手续不全,程序暗箱化,监管不力,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无法为自己权益的保护获取有效的证据,在被侵害后也无法找到确定可行的监管机构进行控诉。

4、农地流转补偿标准与物价不成正比

以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例,《土地管理法》规定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到十倍。又以冬小麦为例,每亩产值为236公斤,每公斤价格为1.21元,夏玉米,每亩产值为600公斤,每斤价格为1.28元,一年的总产值为2107.12元,那么土地补偿费最多为21071.2元。我们可以看到法律规定下土地的低廉与物价的涨幅已不可同日而语。

三、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路径

1、明确农地权属主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农民普遍把村委员会当作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村委员会也普遍把自己当作集体土地流转的主导,这就为村委会的公权滥用提供了观念的缝隙,因此,明确农地主体地位,确定农地所有权属,正确梳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法律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属描述理应更为逻辑和细致,不能让模糊和歧义凸显,只有这样,农村集体的产权才能变得更加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的困境才能获得解决,才能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约关系。

2、构建农地征用用途审查机制

构建农地征用目的审查机制,推进与征地相关程序及补偿的及时切实公告,完善土地征用过程的社会监督制度,依靠民众,赋予民众参与、决策、知情和查询的权利,以流畅的社会化机制真正的落实监督之实,此外,征地目的合法性的审查机制的构建也应一并落实,在发现征收人不法行为时,能有一套完善可行的救济机制,以此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被害救济权。

3、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构建平衡机制

正如前文所见,补偿标准与物价上涨水平的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显得迫在眉睫。但如何提高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文认为,农村集体已然具有了商品的某些特征,流转过程理应本着商品交易的基本原则进行,具体方式为双方平等自愿协调,只有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意志才能充分反映双方的合理诉求。此外,建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中介机构为学者所认同,此机构以独立的身份,处于利益的平衡点之上,可以有效的防止政府公权滥用。

4、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因而农地分离的前提理应是农民失地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为失地农民安排免费的就业培训,使失地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同时,企业尤其是用地企业应当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并以法律确定下来。此外,以政府为主导的公权主体应该构建有效合理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依照地方发展水平的差异,最大量的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体制的一体化。综合来讲,要做到现有物资与期待利益的有机结合。可以参照和借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施行的留地安置和股份制模式。

四、结语

相关立法的不足与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农地流转体制的构建缓慢艰辛。同时,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我们要以农民的切实利益为出发点,改变二元制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农地流转的制度建设。此外,农地流转体制机制的建设不应只是一纸空文,其构建后的实行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韩松.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及对策.中国法学,2012.1.

[2] 李长健,梁菊,杨婵.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4.

[3] 杜朝晖.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模式、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巨 欣(1989-)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上一篇:论冼夫人信仰的女性意识 下一篇:从WindowsXP停止服务看合同中的后合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