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组合作及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

时间:2022-09-02 10:48:22

论小组合作及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尤其是合作交流,它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成效显著.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初中数学是学生必须学好的课程. 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建构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呢?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价值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近些年来,为了完善班级授课制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基础之上,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之下,学生和学生结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如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山东省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的教育模式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益处. 它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最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双赢,并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即墨二十八中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益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一种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得到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划分小组,开展师徒培训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条同样的河流. 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 每个初中生都有自身的特点,他们中有的人数学能力好,有的较弱;有的人思维能力强,有的稍微差些.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初中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划分好小组. 分组原则:两人结对,“门当户对”,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扶贫”策略.

1. 小组的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将他们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大类. 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差的座位调好,两个人中有一个成绩好点的,作为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徒弟. 这种分配方式缩小了师徒间的差距,既均衡资源,又避免资源浪费. 实施二人小组师徒搭配是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的前提. 可以使学生之间优化组合,互帮互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 师徒培训

由于学生之间有个别差异,所以教师还应该进行师徒培训,明确师父与徒弟的职责,以此减少师徒之间的摩擦,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如:师傅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徒弟学习的方法,督促、管理和帮助徒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徒弟掌握基本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师傅在教会徒弟的同时,不但巩固、深化了自己的所学知识,提炼了优良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师傅的自主学习能力. 徒弟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师、师傅的要求,逐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上课能够积极地发言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使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教师对师傅不仅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对师傅“讲课”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做名副其实的“小老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教育徒弟:应满怀感恩之心,虚心接受师傅的辅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懂就问.

(二)合理利用“五步”法

1. 交流预习

教师在作业中要布置课程预习作业,提前让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时解惑. 在上课的前3分钟,让师徒合作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提出疑问.

2. 探究问题,明确合作学习方向

首先,教师可以在全班讲解例题,然后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分配给每个小组. 在组内,师父和徒弟一起做题,等各自做好题目之后,彼此交换,互相监督. 如果徒弟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徒弟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可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徒弟,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 课上回答问题时,两人起立,徒弟先答题,如果有遗漏的地方,师父要及时补充、点评或发表感言. 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父与徒弟都可以查缺补漏,同时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分层提高,体验合作学习的喜悦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都应该有相互合作的精神,达到共同进步. 当然,要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达到同步提高是不可能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让师父帮助徒弟一起解答题目,让各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比如,以教授“中心对称图形”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师父教会徒弟关于“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师父先做题目,让徒弟吸收概念,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分层提高.

4. 总结归纳,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在课程将要终结之时,数学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新学知识. 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 对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树立典型. 如:当师徒都举手,并且徒弟答对了,可以朝他们伸两个大拇指或掌声鼓励. 并可评出本节课的“黄金搭档”、“钻石组合”等.

5. 巩固反馈,采用激励评价

在巩固反馈阶段,数学教师也不可掉以轻心,这个阶段的学习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两个典型数学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然后及时点评,并及时采用激励评价,如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程度,让他们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这样他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合作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需要教师长期的培训和耐心的培养;合作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有效地实施和合理地组织.

上一篇: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