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9-02 10:26:27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走向市场化的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优质就业、自主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涉及就业质量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

一、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由来

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时间内形成的,该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这个概念是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率先提出的。

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所形成的能使学生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主动发展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铸就自身品牌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是其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和统一。概括起来,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针对性地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基础薄弱、资源不足、定位不明、目标趋同、机制不活等问题,指导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获取资源、优化运行、构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一)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1.社会因素

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与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未建立,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相当部分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

2.学校因素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了所有高职院校的责任。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时效性,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了部分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3.学生因素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从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目前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欠缺:

(1)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

(2)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3)缺乏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团队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严重;

(4)有些学生缺乏就业常识。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毫无了解就签了工作协议,到岗后工作又不认真,换工作频率高;

(5)缺乏爱岗敬业和诚信意识。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会,经常要求一到公司就担当重要职位,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工作;

(6)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业观念落后。

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同时,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愿考虑亟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

(二)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学校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市场需求,科学的设置专业。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首先要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灵活适应市场。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要对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行调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经验。

(3)强化师资力量,提倡双师人才。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高职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高职学校设置标准里规定,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4)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要受到社会的欢迎,学校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更应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性广、个性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除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

(5)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具体要求:①在新生入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②大学二年级,学院要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提高熟悉,使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定位,使理想贴近现实。③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辅导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就业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对于部分毕业生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个别谈心、相互交流等方式使其走出思想误区。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成就的评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心理普测、专家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团体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排解一般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挫折教育。

(7)加强创业指导,促进自我就业。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8)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要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兴趣的测定与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从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

2.社会方面

(1)提供平等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虽然很多企业能够非常积极的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这在校企合作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事实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很多企业之所以接受高职学生在本单位顶岗实习,仅仅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

(2)改变传统的学历观念。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本科学历成为其招聘员工的底线。选人唯毕业院校、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简单的文字处理等,这就给低学历者的就业无形中设置了一道障碍。

3.学生方面

尽管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体,高职学生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更要发挥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主体能动作用,自我修炼,自我提升。

(1)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发展自我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很关注的一种能力,是大学阶段应该重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学会人际交往,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高职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培养各方面能力,抓住机会,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如参加演讲与辩论,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可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事社团活动可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等。

(3)丰富实践经验,将理论结合实际。高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需要,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积累工作经验,也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尽早进入工作角色,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树立合作意识,享受集体成果。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正日渐减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没有合作精神的人将越来越难以生存。更具以往的调查,越是大型企业越是注重员工的合作精神。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协作性竞争,高职学生要在面对和参与竞争中学会合作,这也是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5)树立良好就业心态,了解就业知识。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创业”的思路,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同时,要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训练应聘能力,做好充分的应聘准备,客观地推销自己。

三、结论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要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去了解和把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特点,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随实际情况的改变而不断地修整和完善,必须以不断发展创新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变动不定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保证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并与时俱进,进而促使自身发挥出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014.

[2]赖得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美]格瑞特汤姆逊.洛克[M].北京:中华书局,2002:4.

[4][美]萨拜因(Sabine).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587.

[5]张旭翔,王钧铭,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8.01

[6]许二潮.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提升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19

[7]蔡幼君.加强实训教学,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20

[8]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美]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0][英]詹姆士塔利.语境中的洛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西南石油大学”校级科研基金资助(编号2012XJR021)

作者简介:

邓洪波:男,(1972.1~)硕士,讲师,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张辉耀:男,(1974.12~)硕士,讲师,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李长海:男,(1982.2~)硕士,助教,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市场模式――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 下一篇:从模因论的视角看网络语言“代言体”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