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创新网络的多层次发展动因与演进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02 09:11:49

浅谈区域创新网络的多层次发展动因与演进机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 发展动因 演进机制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创新活动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其出现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内在发展规律的。为揭示这一规律.以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源起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以竞争层面、市场竞争模式、创新方式为切入点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多层次发展动因予以研究,进而从知识创造与共享、集体互动学习、根植性与社会资本等不同研究视角剖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最后提出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新时代,与特定区域利益密切相关的区域创新网络作为获取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凸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与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创新难度及创新风险的提高,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活动,而是嵌入创新网络中的各主体间相互作用及其合作的过程。

1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溯源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创新理论主要遵循“熊彼特创新思想——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发展脉络。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此后,企业创新系统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60—70年代的企业创新理论基本遵循“线性模式”思维,认为整个创新过程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提出技术创新系统已经不是熊彼特式的线性过程,而是注重企业之间互动的非线性创新模式。

1987年.新熊彼特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曼(C.Freeman)率先使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RIS)的概念,将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由企业层面拓展到国家层面。他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E21。继此之后,Porter(1990),Lundvall(1992).Nelson&Resonberg(1993).Pate1&Pavitt(1994),Metcalfe(1995),OECD(1996)等诸多学者和机构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发现创新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征,带有深刻的区域特征烙印,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区域层面上的创新活动,也很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为了反映区域创新活动的独特特征与运行模式,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开始出现。1992年英国学者库克首先提了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RIS)的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E33,并在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开创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先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Innova—tionNetwork,RIN)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区域创新理论的脚步并没有停歇。随着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逐渐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到企业网络问以竞争式合作为主题的新型竞合关系,这种网络化的竞争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创新活动产生的方式,区域创新系统也逐渐呈现网络化特征。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生产的模式发生了根本转换,要求由不同的制度和组织形式与之适应,创新网络正是这样一种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的组织形式L5]。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正逐步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所代替。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的转换,实际上反映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特点。

2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界定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问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推动创新产生、传播、溢}};和扩散的相对稳定系统。这种网络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企业有选择性地与其它企业或机构所结成的持久的稳定关系,例如战略联盟及其与供应商、客商的垂直联系等。广义的区域创新网络还包括地方行为主体在长期交易中所发生的非正式交流与接触.这些关系也是相对稳定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具体内涵如下:

(1)区域创新网络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创新活动的资源条件、制度条件与环境条件等均与具体的地域空间紧密相关,区域创新网络产生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带有特定地域空间的区域色彩.因此区域创新网络是对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创新主体之间网络化创新行为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出创新活动的区域化与本地化特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这一“区域”可以是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甚至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区域创新网络的广泛存在性和多层次性。

(2)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开放的空间边界。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每个主体,例如企业、政府、科研与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有着广泛的对外联系网络,与区域外部大量利益相关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这将有利于外部知识的流入,为地方化知识积累补充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区域创新的“技术轨道锁定”,避免某个区域成为被外界所抛弃的“技术孤岛”。由此可见,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特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开放的边界。

(3)正如Lundvall&Sydow(1992)所指出的创新网络分为要素和关系两大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内各参与要素之问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创新各种特征的制度安排.在这个网络中创新知识的产生、传播、渗透以及在各个网络节点内部发生作用.是整个网络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强调了网络对于传递可编码的规范化信息和不可编码的隐含信息在实现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主体。从本质上说,创新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市场价值,因此.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真正主体。虽然企业内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政府的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型的大学能够促进创新.但是他们的研发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密切结合,否则这种活动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意义。

3区域创新网络的多层次发展动因剖析

区域创新网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创新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本文将以竞争层面的拓展、市场竞争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多层次发展动因予以剖析。

3.1竞争层面的拓展:从企业竞争到区域间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从竞争层面来看.以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竞争已经逐渐向以区域作为竞争主体的区域竞争拓展。区域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争夺和较量.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层面的竞争力在围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随着区域竞争的不断升级,目前区域竞争模式已经从资源、资本要素导向型转变为创新导向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要求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竞争途径出现,可以说,区域竞争的不断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区域创新网络的出现与发展。

3.2市场竞争方式转变:从企业竞争到企业网络竞合

随着市场模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的小批量、多样化特征逐渐凸现,衍生于刚性生产模式的垂直一体化大企业难以适应后福特制生产的弹性专精要求。

根据顾客需求定制的弹性生产逐渐替代大批量标准化的刚性生产,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组织从等级制大企业向企业网络演进,竞争方式也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向企业网络问以竞争式合作为主题的新型竞合关系。训网络组织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由于企业之间通过转包、战略联盟、服务合同、销售合同等具体联系形式进行社会劳动分工与协作,企业可以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并通过集体学习提高网络的创新能力。”

企业间网络化竞合关系的发展,一方面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基础,区域层面创新随着企业网络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特征;另一方面,企业网络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企业间的互动发展,而且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发生着广泛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在广泛互动中产生创新的火花,进而发展成为区域创新网络

3.3创新方式的转变:从线性创新到非线性创新

20世纪60~70年代的创新理论是“线性模式”的思维,一般遵循“基础和应用研究——产品和方法开发——生产——扩散和市场化”这样一种线性发展模式.认为整个创新过程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而其它企业采用新思想或新产品就是创新的扩散。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有些西方学者意识到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不确定性,创新过程及其空间布局的情况比过去复杂得多。当代复杂的技术系统创新.已经不是熊彼特式的线性过程,技术创新会因为非连续性、不适当的学习过程或者缺少学习过程而中断,所以需要认识企业互动的非线性创新模式。非线性创新模式是由包括企业、政府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可能有不同的创新源,例如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活动与客户的紧密联系,与供货商或合作方在技术上的关系,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都可以成为实现技术革新的路径,具有渐进性的特征。

创新模式由线性创新转变为非线性创新,也是企业独立的创新活动发展为企业、政府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内的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活动的互动性、多方参与性进而成为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4不同视角下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理

区域创新网络的出现与发展并非是偶然的、随机的,虽然不同的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路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区域创新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却具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本文将分别从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集体互动学习、根植性与社会资本集体3个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

4.1基于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视角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企业知识理论(Pavitt,Nelson,Foss,Grant,1996)认为,在信息时代,生产的关键投入和创造价值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传统的土地、资本、原料和简单劳动等物化资源,而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由此可见.知识已经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在知识的创造过程中,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些创新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各自掌握了不同的生产要素,而实现这些要素的新组合正是创新发生的源泉。特别是科研院所和大学,是知识创造的生力军,是企业创新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就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码化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得;另一类是非编码化知识,即隐性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隐藏在专家、T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脑中。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需要通过非正式交流才能获取。Lundvall(1992)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研究了创新与空间的关系,认为知识需求的程度与空间相邻的重要性正相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由于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科研中介服务机构等诸多创新主体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创新主体之间具有相对的区位接近性。区位接近性的存在将有利于创新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分享区域创新网络内部知识.即分享知识溢出。通过知识共享与知识溢出效应的本地化积累,将有利于驱动区域创新网络中新知识的创造与产生,这对于区域创新网络有效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萨克森宁(1994)在对硅谷和128公路地区计算机产业的成长历程比较研究中指:硅谷的知识共享网络在其快速成长和更有活力的发展中,是一个关键的凶素。

4.2基于集体互动学习视角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在重新检验传统经济理论和创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创新相互依赖假设”,认为创新倾向于通过经济网络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群聚在一起。该假设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当代的企业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密切交往和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企业的创新。Marceau对澳大利亚的研究,也同样支持了创新的经济结构中相互依赖假设的含义和产业问密切联系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问还是产业间密切交流与联系,之所以在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集体互动学习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区域创新网络中集体互动学习机制是指网络结构中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之间在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交流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换、面对面的接触、合作以及模仿等不同途径进行相互学习,从而能够使各创新主体弥补由于基于分T专业化的知识局限性,拓展知识维度,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在此基础上,降低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交易成本.并有效提升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效率。

4.3基于根植性与社会资本视角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无论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还是集体互动学习机制,都需要有完善的信任机制与信用环境作为保障,而信用机制与信用环境的形成则与社会资本和根植性紧密相关。

经济社会学家特别强调经济行动的社会和文化根植性,以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20世纪中期波兰尼首次提出“根植性”概念,1985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展了波兰尼有关“根植性”的论述,强调“社会网”对经济行动的作用。Uzzi(1997)认为,根植性的功能包括信任、细密信息传递、集体解决问题。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具有共同的区域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与制度背景,凶此具有根植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扎根本地、融入本地,自觉地将自己的经营战略融入区域经济活动之中,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创造,这将有效地降低区域创新网络运行过程中的交易费用,降低创新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保障企业问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从而成为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社会资本根据其拥有者获得社会资本时段的不同,可划分为先赋型社会资本和引致型社会资本。先赋型社会资本是指个人的亲缘关系、同乡关系、家庭的社会威望以及企业与其投资各方的关系;而个人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个人的声望信用、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企业的商誉都是引致型丰十会资本。从本质上来讲,社会资本是丰十会中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而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与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处事准则,是否存在相互信赖、忠实、坦诚等密切相关。区域创新网络中诸多创新主体问的交流十分频繁,由于地区特有的地缘、亲缘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可信任度非常高,形成了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共同行为准则与非正式关系网络。这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又能促进知识沿空间扩散和“溢出”,其中包括编码化知识,但大部分是非编码化知识。

5启示及相关政策建议

从美国的硅谷到柏林一勃兰登堡地区的生物基因技术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区域创新网络虽然主要依赖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基于共同利益追求而形成的,市场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中将是无所作为的。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与政策制定营造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引导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营与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政府应该合理运用政策手段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运营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创新网络的硬件环境;完善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增强区域对于高尖端人才、科研机构和科研服务中介的集聚力,从组织构成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倾斜政策重点支持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通过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与创业机构及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拓宽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

其次,政府应积极保护创新主体的合理利益,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转让与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组织设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健全技术转移市场,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转让体制,促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区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增强区域内创新主体知识创造的能动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创造机制的运行。

冉次,如前所述,无论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还是集体互动学习机制,都需要有完善的信任机制与信用环境作为保障。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区域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委托相关机构负责制定企业信用标准,开展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定期披露区域内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促进区域内信用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形成,建立诚信化区域。区域内信用环境的形成将有效降低区域创新网络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溢出与知识共享的成本与风险,为知识创造与共享机制、集体互动学习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政府应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和区域创新环境。事实上,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信用体系,都是立足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问的联系障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创新,激励形成具有根植性与本地化特征的区域创新文化,从而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上一篇:浅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研究 下一篇:浅谈河北省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