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

时间:2022-09-02 09:04:14

游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

[摘要]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因工具性而存在;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语文因人文性而生动。语文除了语言信息外,还必然包含人文精神;语文的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存在,人文性也不能离开工具性。片面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必然异化语文的特性,导致教学效益下滑。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相互交融的现象,工具性中渗透着人文性.人文性中又包含着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体化、和谐统一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是论争的焦点,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命题,更是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实践层面又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如果我们跳出二维对立的思维框架就会发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体化的,是和谐统一的。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野

(一)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

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有其主要的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工具性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安身立命的制胜法宝,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许多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该事物的本质,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它自己,并把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事物本质的规定性。”体现语文的规定性的就是工具性。在任何时候忽略、弱化工具性,语文的教学效益就大面积、大幅度地滑坡。牢牢地抓住工具性就是抓住了语文的根本,抓到了语文的要害。

薛法根执教的《卧薪尝胆》一课中,“受尽屈辱”“忍辱负重”这样比较抽象的词语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而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品词析句,引领孩子真正走近文本,进而走进文本,在词句品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触摸作者的情感,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薛老师用引导学生关注身份的变化、补充相关背景资料等方式理解“受尽屈辱”,进而引出“忍辱负重”,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对于“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回到自己的国家”和“他们在吴国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两句话中“才”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的语意的大相径庭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会到语文在传情达意上的强大功能,更重要的是深入了文本,化抽象的语言为鲜活的生活,体验语言文字准确性的任务在师生对话中得到了落实。这个课例较好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本质意义。

在认识到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前提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唯工具性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过多的语言知识教学”和工具性“导致的技术化训练”。工具性被异化为工具化,于是出现了大讲知识点、机械训练的语文课,客观上成了应试教育在语文教学上的“帮凶”。

(二)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

人文性是人文学科(甚至科学学科)一直在追寻的一个目标。所有的学问到最后就是“人”学――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学,因为关注人文就是关注人类自身。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不能逃避传承人文性的责任。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品味,让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得到充盈、提高、发展,这样的语文才有生命的律动与厚重,才能摒弃纯技术主义而步人人类精神的圣殿,追寻到精神的家园,因人文性而生动。“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和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因而,语文教学不能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

靳家彦执教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是一篇唤起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意识、激发共同保护绿色家园热情的文章,它的教育性、人文性价值显而易见。在教学中靳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村长、伐树者、种树者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问答的过程中体会伐树的危害、植树的可贵,使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这样的人文教育不仅是编者、作者要传达的,更是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的价值诉求。只有深刻地触摸到该文的人文内涵,教学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这样的教学起到的就是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丰盈,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进行精神垫底的过程”目。

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文人文性价值的同时也出现了“泛语文、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多媒体化”等异化倾向,可见纯粹强调两极中的一极必然有偏颇之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

(一)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存在,它所包含的内涵除了语言信息之外,还必然包含人文精神。任何机械地强调工具性的主张都是“近视”行为。有一个时期,我们片面强调工具性,而忽略工具性里的人文性,导致语文课上成了抄写课、背诵课、机械练习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磨灭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也损害了语文教学的形象,其教训是深刻的。

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属性,理解词句的意思必不可少。《小稻秧脱险记》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这三个形容词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如果用查字典的方式,诸如用“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来解释“气势汹汹”,不仅学生不易理解,而且还可能会“越描越黑”――“盛怒”是什么意思?于永正老师用师生表演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再用“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杂草野蛮不野蛮、讲理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三个问题作引导,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目的的同时,于老师注重了生活化场景的营造:当学生没有把野草气势汹汹的情态和语气表现出来时,老师引导“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当“野草们”不知所措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调动学生生活、阅读积累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在进行语言文字与生活、生命―体化的人文教育。

(二)人文性中包含工具性

同样,人文性也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天马行空。人文性总是包含在语言文字之中,任何机械地强调

人文性的主张都是“幼稚”行为,一味地强调思想内核的论调是“虚无主义”之举。近一段时间,我们片面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人文性里的工具性,导致语文课上成了感悟课、讨论课、盲目肯定课,语文学习的效率不高,在热热闹闹中消磨掉了不少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到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该对这一状况进行反思。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一直为人称道,本文的人文性不言而喻。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另辟蹊径,从宫殿中“可能有什么,现在有什么:应该有什么,现在有什么”这两个层次人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断追问。学生在对“陈设极其简单”有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极其不简单的“总理的品质,总理的为人,总理的精神”,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可谓水到渠成。王老师在教学中又不是仅为了人文性而全盘抛开工具性,使学生在体会陈设的极其简单中,不仅对“极其”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如此而已”感触良多。在教学“极其简单”后,急追“极其不简单”,不仅是人文性目标的要求,而且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需要,更是语言学习的良机。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工具性即人文性

当然,我们更可以跳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二维对立的思维框架来再作一个大胆的推想:工具l生就是人文性。怎么来理解这样一个命题呢?我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看作是平等的关系,总是在非此即彼或彼此相融上琢磨,总是把他们定位为“兄弟关系”,只不过是谁为“兄”而已。现在试将它们的关系定位为“父子关系”――工具性为“子”,人文性为“父”。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何在?为生活服务,为生命服务。换言之,工具性可以视为人文性的利器,工具性把握好了,就是在更大范畴里实现了人文的价值,体现了人文的目标。具体到语文课堂,强调了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充分地表现人文的价值,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在实践着“工具性就是人文性”的命题。

窦桂梅执教的《游园不值》中对“一”和“满”的咀嚼品味可以从工具性的角度考量,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将“一”改为“三”,进而又将“三”改为“十”,引出随着数目增大但与“满”的对比程度却逐步削弱的语言现象;也可以从人文性的角度考量,“一”和“满”里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还可以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考量,“道”为“一”和“满”的语言现象提供了背景支撑和丰富内涵,语言又为人文的“道”供应了过程与方法,它们成了互为依存的共同体。

(二)人文性即工具性

沿用上文思考,现在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仍定位为“父子关系”――人文性为“子”,工具性为“父”。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何在?教师要在人文浸润中活化心灵,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内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学好语文,从而使工具性在人文目标达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达成。具体到语文课堂,强调人文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充分地表现附载在人文性之上工具性的价值,就是在实践着“人文性就是工具陛”的命题。

在《二泉映月》一课中为了深入理解“卖艺度日”,孙双金老师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然后分别设置了冬天、夏天、生病三个场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还深化了学生对教学中难点“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的理解。也可以从人文性的角度考量,为了激起学生对阿炳悲惨遭遇的同情,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精神和作者对冷漠的旧社会的抨击,教师同样可以设计、实施上述的教学。教师还可以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考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感情,受到感染,在情感体验中内化表述清楚、情真意切的语言文字。

(三)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实践层面的难度:怎样做才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庸俗化地“各打五十大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一堂课上平分秋色,或者是将活生生的课堂按照比例划分为工具训练阶段、人文感悟阶段,只有“据文(文本)而定、据生(学生)而定、据段(年级段)而定、据标(课程标准)而定”,将这二者有侧重、有交融、有转化地体现出来。作为一线教师,无论是备课、施教、反思、研究,都要绷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弦,始终如一地体现二者的统一。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实践模式 下一篇:试析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