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时间:2022-09-02 02:36:50

高职高专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摘要】目的: 通过手机依赖倾向量表对800名拥有和使用手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基本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取样法,在三峡医专大学生获得有效问卷进行测查,受试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者。结果: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与手机依赖倾向无密切关系,理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相对较高,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对手机的选择受手机质量和价格的影响。手机依赖与内、外向性格无关,与孤独感呈低相关。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可以相应的教育预防对策。

【关键词】手机依赖倾向; 孤独感; 大学生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我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带手机时觉得很不舒服,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 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对于手机依赖的原因,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内向、孤僻、不合群以及工作紧张的、压力大的人得手机依赖症的可能性更大。

问卷采用五点评分,从不符合到符合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得分越高表示依赖程度越严重。对编好的问卷进行预测,得到数据后,采用相关法对问卷的各个题项进行项目分析,将统计中达不到显著性的题项删除。

对象与方法 三峡医专专科生800人。1.采用Russell和Cutrona在1988年修订的第三版UCLA孤独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该量表含有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按照某种感觉的频度,从“1-从不”到“4-一直”分4个等级记分。2.性格测验量表 该表包括39个项目,共涉及5方面的内容:孤独与社交型、思考与行动型、丧失自信与过于自信型、不安与乐天型、冷静与情感型。

调查问卷 本问卷由15个题目构成,其中有4个为干扰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5个等级记分。总分数达到或超过35分为有手机依赖。

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54份,有效问卷为653份,其中男生占24.25%,女生占76.75%。大学生中,有手机的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92.6%。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6.29%,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89.45%。手机依赖性及其相关因素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手机依赖的占35.91%。手机依赖与孤独的相关系数。手机依赖与性格的内向、外向及中性的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与性格内外向性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手机依赖性和性格量表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和思考与行动型、冷静与情感型成正相关,和丧失自信与过于自信型成负相关,而和孤独与社交型、不安与乐天型无关。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百分比为35.91%,低于韩国及中国台湾的调查数字。临床上认为内向型的人更容易得手机依赖,而本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与性格无关。对于手机的依赖却是每个现代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依赖的体验只不过是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已。通过访谈发现,外向型的人交往面广,人数多,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主要表现为通过手机与朋友保持联系、沟通情感。

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不可避免地附带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境,对手机的依赖过度也让受众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使得主体被客体化。通过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我们看到,由于女生的情感体验比男生丰富,她们的情感内省也比男生要多。女生报告的校园压力、消极事件以及体验到孤独感均要明显高于男生。当然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于只是在男女生人数的层面上的比较,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而且我们对数据也产生一定的疑问,这可能是由于此次研究取样太少,进行分析的样本容量相对下降有关。

对策与建议

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城镇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体验更强。城市来源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钟爱程度都普遍比农村大学生高,更容易被潮流与时尚所吸引。拥有和使用手机是现代青年人彰显个性,追求时髦的一种体现,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使得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和依赖感更为频繁和强烈。若长期地沉溺于这种体验之中,会对人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学校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建立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辅导,通过成熟的心理辅导体系进行心理教育,帮助“手机依赖倾向者”调整心态。考虑到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学校应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同时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养成健康地使用手机的习惯与观念。大学生应在闲暇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努力地使自己主动地与人交谈,要不断地尝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努力建构自己的交际圈。

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已明显影响到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本文采用自编手机依赖问卷考察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以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以及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3(7):35

[2] 杨向荣,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67.

[3] 韩登亮,齐志斐.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1):58.

[4] 黎超雄,等.海洛因依赖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复吸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5):15.

[5] 李金亮,等.120例药物滥用者心理行为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2):22.

[6] 陈少华,等.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短信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82-86.

上一篇:做好学校专业定位,强化学校专业管理 下一篇:中学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