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运用“心理学”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

时间:2022-06-14 03:09:55

如何合理运用“心理学”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为了完成好这个工作,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要求班主任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嘴勤。笔者作为一名教师,长期担任高三班主任工作,时刻在践行这一要求。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果差是却不言而喻的。例如一些学生对个别错误屡教不改、一些学生专门跟教师对着干。类似行为问题单靠传统的方法,班主任很难解决。为了有效地解决些类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技能。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而只要班主任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临床心理学的某些技术,就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进而也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技能。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一、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行为人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厌恶疗法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疗效较好。有如下案例:

黄小军同学是我的一名学生。有一次,我看见他正偷偷躲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抽烟。我很生气,把他叫到跟前,训斥说:“学生不能抽烟,你知道吗?”他低着头小声回答说:“知道。”“那为什么还明知故犯?”我声色俱厉地问他。但这次他却没有回答我,一直愣在那里。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恨不能把他揍一顿。我压住怒火,问他是什么原因,结果他还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后来被我问急了,低声地说:“不知道。”听到这里,我的怒火也渐渐消了。转而一想,也许学生是真的不知道。再问他为什么,也无济于事。想到这里,我对他说,以后不要再抽了。就让他走了。

学生走后,我陷入困惑,抽烟不知道原因,那改正起来多难。突然我想到,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却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正是心理有问题吗?能不能利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想他在抽烟后产生了愉快的体验,才能维持这种行为。要改变这种行为,只要让他的行为产生痛苦、厌恶的体验,那么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那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形的。想到这里,我决定在他身上试一试。

我找来黄小军,对他说明了来意。他很愿意配合我的试验。我让他坐在椅子上,轻轻对对他说:“闭上你的眼睛,深深吸口气,慢慢呼出来……,你现在很放松,不必紧张,你现在全身都是很轻松的。”我看了看他的样子,他的两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我又引导他说:“你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在抽一支烟。你深深地吸了一口。黄白的,浓浓的烟雾慢慢进入了你的肺。你的肺是鲜亮的、淡红的,你看见了吗。现在浓烟正慢慢熏着你的肺,你的肺慢慢地变黑了,如同火焰熏着的腊肉一样。”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脸上有了一丝恐慌。我继续引导他说:“现在你的肺有点黑水了,慢慢地流下来,你的肺开始流脓了,黄色的、腥臭的脓正慢慢流下来了。”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喉咙哽咽着,好象努力吸气的样子。我又继续引导他说:“你的肺彻底腐烂了,成片的苍蝇围在上面,上面还生了蛆虫……,”我看了看他的样子,他露出恐惧厌恶的样子。我又引导他说:“这是你抽烟造成的后果。你应记住后果。你休息一下吧!”说完,我让他闭着眼,重复两次想象的情景。过一会,我问他:“你以后还抽烟吗?”他果断地说:“不抽了!”我又鼓励他,以后再想抽烟的时候,想想你变成黑色的肺,你就不会抽了。他点了点头。

二、情感疗法

根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天生有一种被所在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的关心、爱护以及异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产生情感疗法。情感疗法是教师用真挚、热情和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怀、重视和尽力关心,使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产生朋友般的信赖。由于减少其身心压力,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如下案例:

今年带初三,工作学习任务异常繁重。前几天,我班的李平同学请假回家治病,我同意了。可是过了几天他还没有到校。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他的家长说昨天就校了。我一听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是跑了。那该如何办呢?我急的团团转。想想平时的李平同学留给我的印象是听话,有礼貌,对老师特别尊敬。为什么这样好学生也去逃学,实在想不通。当务之急还是把他找回来。

现在来认真地分析一下现在的李平的心理吧!我想平时听话的李平离开了班集体,这阵子一个人在外流浪,他的心里一定很矛盾。既想逃避学习的压力,在外面玩,又想回学校来。在外面玩的时候,身体得到了全面的自由,不再受家长老师的束缚。而他的心里一定不踏实,想着中考的重要性,别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而他却在堕落,这时的他心里一定是更痛苦的。我想他一定还是想回到这个群体。想到家长的辛苦,而他这样的不负责任,他的心里一定是愧疚的。想回来,又怕遭到老师的斥责。我想他一定是这样想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老师对他的关爱。

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他的联系电话。针对他的心理状态,我给他发了一个短信:“你现在在哪里?能回来吗?”我想,这个短信能使他感到老师是关心他的,他不能一味任性胡来。后来的事实了证实了我的猜想。他在检讨书中写道:“当我收到你的短信时,我很感动。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任性的做法感到后悔、自责。并且也感到你关心着我。”果然,几分钟后,我就收到了他的短信:“老师,我错了。我明天就回来!”看到此短信,我算松了口气,我的方法总算是凑效了。为了进一步加强效果,让他早点回来,在第二天,我时不时给他发个短信,问问他到什么地方来了、走路还是坐车、吃饭了没有等等。我又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已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了。

综观以上两个案例,它们对学生的行为问题都有改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行为。而学生的心理世界如同变化莫测的天气。虽然天气捉摸不定,但是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抓住它的规律,就一定能预报出它的阴晴风雨,同时化害为利。还要说明,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个性的深刻了解之上。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临床心理学技术是班级管理中一种重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上一篇:用心做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下一篇:做好学校专业定位,强化学校专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