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翻译学评施耐德英译寒山诗

时间:2022-09-02 02:20:56

以生态翻译学评施耐德英译寒山诗

摘要:生态翻译学诞生至今已10年有余,它的诞生弥补了中国作为翻译大国却一直没有自己的翻译理论的缺憾。生态翻译学主张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多方位全面研究。在寒山诗歌的三个英译本中,斯奈德的译本影响最为深远。本文试图从翻译生态学的翻译伦理入手,评价斯奈德英译寒山诗,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总结出些许经验以便以后的翻译活动更好展开。

关键词:施耐德;寒山;生态翻译学

1958年美国诗人加里q斯奈德(Gary Synder)在《常青藤》杂志上发表了28首由他所译的中国唐代诗人寒山之诗,被誉为“垮掉一代”的精神食粮。生态翻译学理论至今已发展十年有余,该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试图从“文本生态”、“多维整合”、“多元共生”和“译者责任”这四个方面探讨斯奈德英译版本寒山诗。

一、翻译生态学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亚洲翻译家论坛中提出,该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启发,将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胡庚申,2011)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活动作为人类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和自然界的活动是关联和互通的;这种关联性和共通性就为自然界和翻译活动共用某些基本规律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胡庚申教授用其研究严复先生的翻译实践,总结出在严先生的翻译中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杜海宝,2012)而这几点也体现了在生态翻译理论下的翻译伦理,即“文本生态”、“多维整合”、“多元共生”和“译者责任”这四大原则。

(1)文本生态:保持原文生态和保持译文生态,保证译品在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和“长存”。

(2)多维整合:评判译文的标准是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能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和“长存”所追求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

(3)多元共生:翻译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和不同译本的共生共存应该成为翻译学发展的一种常态。

(4)译者责任:译者要在翻译过程、翻译行为以及整个翻译活动中“负全责”,从而通过“译者全责”来体现“人、境、文”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整体观。

二、寒山

寒山子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现存寒山子资料不多但根据他所留下的诗篇推测,寒山子出生于官宦人家,但其貌丑陋,在重视仪表的唐朝屡屡落地,因

此遭到家人及朋友嘲笑奚落。遂舍弃家业,投身佛门,从此淡薄名利,以四海为家。据传他三十岁是便隐居到浙东天台山国清寺,隐居之后的寒山颇有西方犬儒派风范,衣衫褴褛,行为怪异,每日与好友拾得为伴,云游四海。

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子与王梵志、王绩列为三大白话诗人之一。(胡适,141)但在崇尚严格格律的唐朝,寒山子的诗歌却不能被世人所理解。虽然寒山子的诗歌生不逢时,但却在几百年后深受日本学者喜爱。

三、以多维整合原则评施耐德英译寒山诗

杳杳寒山道,R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

落落冷涧滨。Sharp cobbles-the icy creek bank.

啾啾常有鸟,Yammering,chirping-always birds

寂寂更无人。Bleak,alone,not even a lone hiker.

淅淅风吹面,Whip,whip-the wind slaps my face

纷纷雪积身。Whirled and tumbled-snow piles on my back.

朝朝不见日,Morning after morning I don't see the sun

岁岁不知春。Year after year,not a sign of spring.

(1)语言方面

这首诗描述了冬日里山间的寂寥。一二句描绘了寒山冷冷清清的自然环境,“杳杳”

“落落”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寒”“冷”更让读者觉得触觉上的寒冷。三四句通过清脆的鸟声更衬托出“无人”的荒凉。五六句“淅淅”“纷纷”的“风”“雪”既有冬日的寒意,又让人不禁想象白雪皑皑的寒山此刻的景象。七八句中的“朝朝”“岁岁”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大雪封山,每日都是这同样的景象,山中毫无生机,百无聊赖。全诗意象朴实清淡,读来清爽上口,但有厌世之感。施耐德的译诗用词形象简单。Rough,dark,cold,sharp,icy,bleak,alone,lone,slap,whirl,tumble等一系列具有消极意义词汇的使用给全诗奠定了消沉的基调。寒山诗属于白话诗,并不受韵脚等规则的限制,读起来较李白杜甫等正统诗人更让人有亲切感。而施耐德在翻译时也并未严格追求韵脚,保留了原诗的“亲民”气质。但没有韵脚不等于没有韵律,寒山原诗虽为白话诗,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两句一对,韵律相同;而施耐德的原诗也保留了这一点,两句成一整体,自成韵律,译入语读者在朗读时也可以享受到读原诗的韵律美。施耐德通过适应性选择充分保留了文本的原生态。

(2)文化方面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施耐德在翻译时对一小部分意象做出了修改:“寂寂更无人”中的“人”改为了“hiker”,相比于宽泛的“人”,hiker的范畴无疑是缩小了。Hiking(远足)这在美国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户外活动,hiker指的就是在大山中徒步旅行的人。独自行走在大山的Hiker跟寒山的气质颇为相像,且Hiker的意义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范畴,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

(3)交际方面

在第六句中,施耐德通过“适应性选择”,将“纷纷雪积身”中的“身”译为“back”,

将中文中“身”的概念具体化,更符合译入语读者较为直接的思维方式,更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所理解。

四、总结

可以看出,以多维整合原则来评判,施耐德对寒山诗的翻译是非常成功的,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施耐德从语言、文化、交际这三维与原诗保持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看来,这就是很成功的译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不仅要对原作理解透彻,还要扎根于译入语文化,才能翻译出符合译入语用语习惯、文化以及读者要求的好作品。(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杜海宝.(2012年3月).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页78-81.

[2] 洪娜.(2009年4月11日).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文艺报,页004.

[3] 胡庚申.(2011年11月).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中国外语,页96-109.

[4] 胡庚申.(2009年2月).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0.上海翻译,页3-8.

[5] 胡适.(2001).唐初的白话诗.出处胡适,白话文学史(页141).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下一篇:关于人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