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等深下或许更添爱情的底蕴

时间:2022-09-02 10:48:28

封建制度等深下或许更添爱情的底蕴

纵观中国历史爱情的长河,似乎都是男女主人公高举反抗的火炬艰难行进在爱情的文化长廊,年轻却又难耐寂寞愁情冲决传统伦理规范在他们心中铸就的精神围墙。那一段段爱情被封建制演绎的凄苦迷离,这比如有林黛玉与贾宝玉,以近乎悲剧而收幕;亦有崔张两人“隔墙花影弄,疑是玉人来”的辗转;陆游与唐婉在家长制下最终的凄别;兰之仲卿誓死不负和守情不移等诸如此类故事情愁。

时至今日,无数个热爱个性解放,倡导自由恋爱的仁人志仕无不痛击封建的制度压抑,为这个充满腐殖质的前时社会所感到罪恶渊薮,为那“男女之大妨”的森严的社会婚恋关系深感不幸的同时,然而在我看来,或许正是这种“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计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瞻,在男女之大妨”的礼教禁锢森严下或许更添爱情的底蕴。

《老残游记》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1]。就拿《红楼梦》为简述,以宝黛爱情为例,是一个说腻了却又说不完的话题,宝黛互为知心,也互倾衷肠,他们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培植了爱情的幼苗,然这株温室里生长的幼苗却因为家长制的阻碍和多重诱因下而枯萎,林黛玉“花落人亡”后贾宝玉看破红尘出家。

恩格斯在《家庭和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宗法的封建家族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利益,而不是个人意愿。[2]

按此观点,也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为封建家族服务,而双双又被封建送上了路。从曹雪芹发表《红楼梦》以来,无数的人悲情于宝黛,在痛击封建制度的同时,我却认为恰恰因为这层因素,才让《红楼梦》增添了无限说不尽的愁情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底蕴。试想,如果没有这层因素的压抑,宝黛爱情以近乎完美结局,那么她们就像平静的一湖清水,泛不起半点的艺术微澜,那么他们只是中国文化长廊的惊鸿一瞥。几近完美最终仅是空白的残留。正因如此,封建制度压抑下的爱,从另一面讲,或许增添了无限的底蕴。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铸就了张生与崔莹莹辗转的爱情,当张生在普救寺里邂逅崔莹莹时便一见顷心,然本可明明咫尺可得的爱情化作遥遥无期的等待,老夫人的阻挠让他们始不得志,想要诉诸终身却碍于长辈情分,想要浪迹天涯却难越高墙巨璧,他们不得不因伦理规范下传达出两性之间有距离但又恋恋不决,多少有心灵感应却多少有些后怕的微妙关系。正是这种层层因素,那种想得却又不得的苦闷才让历经困苦汝成的张生与崔莹莹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才让中国文化泛起微澜,留给今人无尽的爱情素材和道不尽的情愁。

同样,现代诗人汪静之《过伊家门外》这样写到:[3]

我冒犯了人们怎样的指摘,

一步一回头瞟我的意中人,

我是怎样的欣慰而胆寒呵。

可见主人公在追求自由恋爱却碍于伦理封建,激烈的心灵颤动止乎于行动,只能将无限愁情与依恋倾注在这偷窥之中,看似悲凉,实则底蕴无穷,这比现代爱情极露苍白无力的表白式更富底蕴。

再如诗经《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旁,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等。都则体现封建伦理下爱情更富底蕴。

当然,以上多种这样近乎悲凉的爱情到底能否增添底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可以肯定的是,在封建伦理等深下的婚姻爱情以捆绑束缚却很少有家庭关系的破碎和两性关系的混乱的情况,虽压抑,但却稳定,然则较之于现代爱情,自由式的爱情能否全都优点重重,还不得

为知。

参考文献:

[1]摘自《老残游记》自叙.

[2]恩格斯.《家庭和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在宗法的封建家族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利益,而不是个人意愿。”

[3]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原诗如下: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上一篇:外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下一篇:浅析中日色彩词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