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科特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9-02 10:45:10

注重学科特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经验、情感、知识、能力。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基础性、整体性、活动性、主体性的特点。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有效教学是老师在“教”上做文章,找出路,求创新,使学生在“学”上从知识到智慧转变,从智慧到发展,是达成目标,高效的教学,它的反面不是无效,而是“低效”,而“低效”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像教师唱“独角戏”的“表演”课;面向全体“缺失”的提问;没有思维活动的学生参与等,这一系列“低效”教学的结果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化了,最终导致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发挥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上两个主要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依靠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有效的行为来激发和维持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完成对特定阶段确定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要在引导学生完成对特殊认知的过程中,激发个体潜能,提升生命价值应该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找春天――画春天――颂春天――唱春天”四个活动,让学生扮演“春姑娘”,用眼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热爱大自然。

2 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感上的共鸣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达成共鸣。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为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那屈辱的历史,我让学生观看《圆明园3d》复园图后,继而让学生观看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影视片段,通过活生生的影像故事,再现了当时的屈辱史,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见证了这一历史事实,最后将画面定格在了留下残垣断壁的圆明园。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两种情境中,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憎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 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增强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体验性活动的过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是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践等探究活动中感悟、思考,用心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这一课时,在学生直观感受了圆明园的今夕后,我用课件出示: “中国近代时局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凶猛的野兽、动物都代表了哪些侵略者。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继而,我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此厄运吗?为什么?”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挨打的主要原因,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4 巧妙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促进感悟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生成的、常态下的课,这样的课并不是课前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现出来的。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构成的,是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是在此之前、平实、真实的课,重点应该关注学的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上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教师应该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来源于生活,应以学生的真实体验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引导去体会,去感悟。

5 有效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改变”惟分数”论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应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开设的一门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引导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动探究,自主体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从思想上受到教育。

上一篇:少教多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以篮球教学为突破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