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02 10:34:07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

调查背景及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征地拆迁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已然成为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这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现在的失地农民可能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而过上比以前富裕的生活。而更大一部分是因为土地被征用后,需被迫找工作来维持现在无田无保障的生活,再加上自身学历低,技术、经验缺乏等原因,失地农民往往面临就业无门的巨大压力。面临物价逐渐上涨、社会保障支出较高等一系列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失地农民在被征地的情况下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描述与分析

居住条件现状

住房情况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此次调查发现,受访家庭中有86.6%的家庭的现住房是政府以人均35m2的政策补偿的;有4.3%的家庭在享有政府补偿面积的基础上,可以对安置房的住房面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增购;还有9.1%的家庭现在居住在租用房中,据了解,这部分家庭是由于他们的安置房正在建设中,而暂时用政府每个月给予他们一定的过渡费用租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是非常重视的,政策落实情况良好。本次调查分析出,在住房总体满意度上,有51.6%的受访者对现有住房表示满意,另外48.4%的人住房满意度较低,这部分受访者主要认为现有住房过于拥挤。

就业与收入

(1)就业现状:此次调查发现,征地前无工作的人员中,42.3%为自由职业者或无工作,19.3%从事服务性行业,18.3%的为工人,5.5%的为个体经营者,其他行业占14.6%。其他行业中的医生、教师和大多数公司职员在征地前是学生,而征地前是农民的受访者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大多数为社会底层工作者。

(2)征地前后家庭年收入:年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坏,是反映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81.88%的受调查者失地年数达9年,8.05%的达6年,6.04%的达3年,2.68%的为1年。由此,可通过2003年~2010年间每年的CPI指数将失地前年收入转化为现值。经分析可以得出,在收入为5万以内的居民中,失地前占94.6%,失地后占95.1%。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者中,失地前占5.4%,失地后占4.9%,其他收入段中失地前后的人数所占比例相似,所以可得出失地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了。

总结与思考

通过前期的调查与后期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现状较被征地之前有所好转,但仍未令人满意。改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与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

进一步改善安置房环境,提升失地农民住房满意度

尽管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现在居住条件满意,但另外仍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反映安置小区管理水平不高,治安情况较差,娱乐设施欠缺、绿化率较低等都影响着住户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另外,安置小区距离城区繁华地带较远,不仅不方便日常出行,而且也让这部分失地农民感到与城市存在隔阂。因此,改善安置小区内部环境与周边环境,会有效的提高失地农民的住房满意度。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关键在于解决好就业问题

在我们调查中许多受访者都反映现在的社保金额太高,社保金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因此很多家庭认为如何负担起沉重的社保金是普遍的难题。据了解,如果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工作单位会根据工资收入不等在社保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对于没有工作且缴纳不起社保金的失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减轻负担的好办法。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笔者的建议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提高就业培训质量、丰富培训种类以及宣传就业培训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同时培训的普及面要广,最好是失地农民关注的。

关心失地农民心理状况,提升失地农民社会认同感

失地农民心理之所以会有不适应感是因为居住环境、就业和收入、消费、社交等一系列的改变使他们无法适应,这种心理异常是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依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划分,应该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的需求,然后再逐渐满足他们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江西城市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萎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