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关不住,唯有老师读出来

时间:2022-09-02 09:31:12

满园春色关不住,唯有老师读出来

教学九年级语文这一课程已有七年了,新教材学习和利用也有四年了。对于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教学,经过四年的摸索,我发现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读”的教学。但是,究竟怎样读呢?又如何引导学生读却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回想这四年来教学的经历和过程让我明白,重视教师的范读是学生学习新诗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遇到了不少问题。其表现在:

一、从教师自身而言,普通话不够标准,不好意思范读

记得第一年拿起这本教材时,翻开诗歌单元映入眼帘的就是单元教学要求中有关读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余备课时也曾多次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效果不好,不够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自己的朗读没有激情,不能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让一名学生代为朗读了事。第三年时,当我想再用这一伎俩蒙混时,有几名学生提出来了:“张老师,您为什么不朗读给我们听呀?让我们从您的朗读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在此情况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范读了。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们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读示范下,学生的朗读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有一名叫史航的学生,她的朗读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能把普通话不标准作为不范读课文的理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普通话基本功的训练,多范读,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范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普通话不标准都能读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从教师的认识角度看,小学生需要教师范读,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七年级时还有琅琅的读书声;八年级时则渐渐远去;九年级时读书声似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尽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中学生自己会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教师的范读了,小学生识字不多才需要教师的范读。后来我一想,这些语文教师只是把读书放在了“会读、会识字”这个十分肤浅的层次上了,而没有放到更高的“读好”这一层次上。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不开口,自然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读书,早读不读书,课余课后就更不用说了。语言是要发出声音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语文课堂竟没有读书声,这让学生怎么能去体会课文内容,诗歌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应该大胆范读、美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以录音、多媒体等所谓的现代教学在无形之中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录音机、朗读带朗读,后来发现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反复思考后我明白了:现在语文课堂,录音、多媒体朗读似乎成了教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象征。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的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示范朗读,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以教师范读为主,以录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为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真正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师只重视读,而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对学生朗读后恰当的评价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试读。在效果不好时,教师再作评价与点拨,而后再听录音或多媒体朗读,学生再自读。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朗读技能。在范读、指导后,学生仍读不好时,教师就可带读,然后再由学生读,师生互评朗读情况。对教师或学生的朗读情况要进行中肯评价。评价后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后教师或学生再读。全班学生再齐读,直到达到最佳效果。只有这样,范读、朗读才算落到实处,才有朗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长此以往,学生的诗歌朗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对学生读的训练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这六七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以及语文学习都具有很大作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教师范读,努力将范读作为自己不断追求的教学素养。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老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中词句理解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