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调查

时间:2022-09-02 07:19:58

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调查

摘 要:暑期外语支教活动,是高等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国际视野,更要怀揣中国情怀。

关键词:高等院校;暑期外语支教;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65-02

一、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等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锻炼意志品质、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早在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就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口号,率先拉开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幕。而以外语作为主要内容与手段,大规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中国与国际逐渐接轨的过程中,由点及面,大范围铺展开来的。进入21世纪,国际化、信息化等趋势的不断来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摩擦愈发交织,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不仅要在知识上游刃有余,思想上与时俱进,还要在责任上敢于担当,情怀上道济天下,这一切都离不开校园教育,离不开实践的历练。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品格的塑造、能力的锻炼、理念的升华。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引导社会导向的重要形式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育人才、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这样的教育大国而言,地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高等院校依托学科优势,投入基础教育教学,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是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活动引发的社会效应,也是对公众认知的一种良性导向,有助于高等院校之外的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到基础教育扶持中来,从而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也促进大众责任意识的整体提升。

笔者于2013年12月――2014年4月间,针对北京地区5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就目前各高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目的是对于当前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问卷下发300份,实际回收268份,有效率89.33%。

二、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现状

(一)成绩比较明显

1.逐渐形成品牌项目。走品牌化道路,日渐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外语支教活动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深受这一模式的影响,并呈现一定规模。北京外国语大学“歆语工程”项目,就是依托于突出的外语优势,以暑期英语支教与培训为内容的社会实践项目。自2005年开展至今,9年时间,覆盖全国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文化效益。2010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晖教育创新奖。这可以说是以品牌化建设推进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典型。

2.高校重视不断加强。高等院校对暑期外语支教活动重视的加强,一定程度上认可并反映了暑期外语支教活动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大学生品质意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高校反哺社会方面起到的切实作用。调查中,当问到“您是否了解您所在学校对于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重视程度时”,41.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比较重视”,17.5%的表示“了解,非常重视”。而当问到“您所在学校重视外语支教活动的体现”时,53.8%的表示“已形成品牌化活动项目”,51%的表示“有一定的资金、师资以及保险政策等支持”。可见,目前高等院校在暑期外语支教活动方面投入与重视正在不断加强,这与该活动取得的成绩与效果密切相关。

3.社会效果日益明显。暑期外语支教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的自身教育。调查中,61.8%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暑期外语支教活动,“受到了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有所改变”,67.1%的表示“学会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64.6%的则表示“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意志”。另一方面,促进了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源于高校的直接帮助,还来自于支教活动所引发的社会效能,即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财物对基础教育的投入。2012年7月,清华大学团委、清华大学书脊支教团与学而思教育等联合发起2012年暑期支教项目,赴清华、贵州、、新疆等地支教。随队前往的还有学而思选派的9名优秀教师和9个学员家庭志愿者。2013年4月,“歆语工程”更是成功与新加坡红十字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始了国际化合作的尝试,重点选派了十余支队伍奔赴陕甘宁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并捐助电脑等教学设备若干。良好的社会效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国际组织与本土化支教活动的有效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大踏步发展。

(二)问题依然严重

1.重形式而轻效果。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形式而轻效果的毛病,即追求“高、大、空”。每年暑期大张旗鼓地宣传、广泛开辟支教点,而忽视了志愿者教学能力的训练、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求、支教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活动后期的延续性,导致对大学生的教育锻炼效果不明显,对于支教地区的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长期来看,不利于该活动在大学生中积攒人气,更不利于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

2.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该活动的纵深开展。调查中,当问到“您所在学校每年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师生规模”时,45%的受访者表示“0~100人”,26.7%的表示“100~200人”,仅有28%左右的表示“200人以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该活动的规模依然较小,有待进一步拓展。当问到“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暑期外语支教活动深入开展”时,6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对于活动在资金、师资方面的保障支持”以及“对支教地区贴近实际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在问到“您所在学校是否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技能培训”时,39.2%表示“不清楚”,24.3%的表示“有,但流于形式”,仅有不到27%的表示“比较系统”。在调查者的反馈意见中,多数同学建议应该对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有更加实际的了解与掌握,并且对于支教后期工作,要有切实的跟踪、反馈等。这一系列的建议,反映出了该活动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综上而言,针对如何有效促进高等院校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纵深发展,更好地体现该活动的实效性,既能够真正促进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能够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外语教育提供切实的帮助,吸引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基础外语支教活动中来,需要高等院校在活动的组织建设、具体开展、后期追踪等方面全面改进与完善。

(一)进一步明确活动目的,健全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要目的明确,即暑期外语支教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还要实现一定的支教效果与社会影响,要达到综合受益的效能。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保障:1)硬件保障机制。在学校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要善于吸引、利用社会力量,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广泛的吸纳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2)师资保障机制。要充分调动、依靠专业教师的力量,给予各支教队伍专业的、充分的教学技能培训,并且依托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支教课程体系,分模块、分年级、分内容的进行教学课程建设。同时,从兴趣培养与中高考应试技能两方面着手,完善课堂教学。3)信息获取机制。对支教地区进行前期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配合成熟的支教课程体系,根据支教对象的特点穿插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建立后期反馈机制,掌握活动呈现的不足,及时改进。4)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完善对于大学生实践教育成果的转化机制,要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参与的快乐与收获,从而带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到该活动中来。

(二)重视网络课堂建设,加强后期跟踪宣传

新时期,开展外语支教活动,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方式,还应该学会利用新媒介,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广度宣传。通过将历年活动的图文资料上传、支教课程内容的分享、实际教学过程的展示、支教地区师生意见的反馈等,建设一个依托于网络的教学、交流、宣传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与中小学师生进行沟通交流、在网上进行问题解答;中小学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学习该活动特色的课程内容,提出对该活动的改进意见。同时,通过互联网,将该活动的情况进行国内国际的宣传,扩大影响,从而推动该活动立体化、规模化良性发展。

(三)探寻多平台合作模式,定位国际化发展趋势

1.探寻多平台合作模式,是该活动纵深化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以培育高等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机构,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毕竟有限,外语支教活动要向大规模、纵深化发展,单单依靠高校是难以实现的。寻求多方合作,校企联盟,是主流趋势。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学校提供教育资源,这将更大程度上推进这一活动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可以吸引单个家庭的加入,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2.定位国际化发展趋势,是该活动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外语支教活动以国际化发展为趋向,既可以鼓励吸引国际学生、教师志愿者的加入,也可以寻求国际组织的合作,在资金、技术、教学资源上得到支持。这一方面有助于国内大学生与国际师生之间的交流、文化碰撞,也有助于中小学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师生群体,有助于中小学学生在外语学习时,认识、理解方面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更多国际组织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政策的调整变化,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浩,胡克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及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9(2).

[2]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

[3]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上一篇: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整合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