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术处理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对比分析

时间:2022-09-02 05:11:52

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术处理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了解临床中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和传统开颅式手术在处理硬膜外血肿中取得的疗效,及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为临床中治疗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颅骨钻孔和传统的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进行术后半年的随访,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均存在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骨钻孔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颅术。

关键词 硬膜外血肿 颅骨钻孔 开颅术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51

硬膜外血肿(EDH)是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血肿,大约占所有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通过对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和传统的开颅式手术取得的不同疗效,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14~53岁,平均384±123岁。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原因有几类:车祸致伤38例,打砸伤30例,跌碰伤16例。所有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有12例合并有轻度的脑挫裂伤。按照血肿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即额部血肿者有28例,分左右额部,各12例,16例,额颞部32例,颞顶部14例,顶枕部10例[1]。按照血肿量的不同(血肿量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2]),可以分为几类:10~20ml 3例,20~30ml 15例,30~50ml 44例,50~70ml 14例,>70ml 8例。本组研究中选取的所有的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且无继续出血、病情相对稳定者,具体的筛选标准如下:保守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进一步恶化;小脑幕上血肿>40ml或幕下>10ml;有颅内压升高;形成脑疝;局灶性脑损伤。排除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出血明显、对尿激酶过敏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中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因素、血肿量、血肿部位及临床表现症状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中给予患者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术,对照组中给予传统的开颅清除血肿术。观察组中首先要选取血肿中心点,麻醉后穿刺引流,用生理盐水置换引出液直至变清。若血肿没能被完全液化,用粉碎针进行穿刺碎吸术,使用尿激酶液化血肿,引流出脑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结合CT检查液化冲洗血肿,2~4天后拔出微创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随访,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结 果

所有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均存在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颅血肿清除术[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于20世纪末逐渐形成了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SU)的微创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也相继对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证实其在治疗硬膜外血肿中确实具有良好的优势。

颅骨钻孔联合尿激酶引流术和传统开颅术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在处理硬膜外血肿中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和传统开颅术同样安全。总之,本组研究表明,颅骨钻孔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宝,庞飞,方英.颅骨钻孔加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106-108.

2 梁仔,罗赛华.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术在处理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比较[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1,11(4):308-3312.

3 任光阳,王培,谢明祥,等.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4):299-302.

上一篇:复方α-酮酸联合氯沙坦钾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的... 下一篇:儿童急性肾盂肾炎38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