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分析

时间:2022-09-02 04:08:12

浅析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分析

摘 要: 近几十年来,现代管理学科一直把激励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多学科的介入和研究方法、工具的丰富,激励理论目前正处于由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向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转变的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关键词:激励理论 发展过程 特点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30-02

激励理论是当代多门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马斯洛、麦克利兰、赫兹伯格、费洛姆、洛克等一大批学者的研究与发展,管理激励理论已日臻丰富和成熟完善。近几十年来,现代管理学科也一直把激励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这些年来,激励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经济学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博弈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委托理论和企业理论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且成果丰厚,极大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构成了经济学的主流。

一、管理学根据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并结合不同心理学派对这些模式的不同解释,提出了三种激励理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和综合激励论

1.行为主义激励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包括老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行为修正激励论。行为主义研究的就是行为,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条件反射论,它是通过一定手段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造,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老行为主义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其理论基础,其基本公式为刺激反应,通过刺激手段诱发人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在管理措施上,激励手段的应用其实质是刺激,通过刺激手段尤其是金钱的刺激来诱发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从总体上讲是机械主义时代的产物,它把人的行为简单地看成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联结,这与当时心理学理论不成熟有关,与当时被管理者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关,更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有关,管理者是“牧羊人”,而被管理者只是些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2.认知派激励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激励论的基础上,形成认知派激励论。认知心理学认为,行为主义简单地把行为看成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映的机械联结的观点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意识形态、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这一理论应用于管理活动产生了两方面的激励理论,即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前者注重的是从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等方面来激励被管理者,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等;后者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海特的归因理论等。

上世纪40年代,随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问世,西方管理界激励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1)既然人同时具有多种需要,激励就不能仅从生理需要出发,只靠金钱刺激,而应以多种需要为依据来激发积极性。(2)既然在多种需要中存在优势需要,就应该把在不同情况下的优势需要作为激励的出发点,这样才能对人产生更大的驱动力。(3)既然高级需要对人来说永远不会完全满足,所以从高级需要人手进行激励,才能激发出更加稳定和更加持久的工作积极性。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西方管理界确立起这样一种激励模式:需要目标动机行为绩效奖酬满足积极性。这样,西方激励理论以梅约的“人群关系理论”为开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完成,在激励手段上实现了由单一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求的嬗变。

3.综合性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导致了人们综合、简化这些理论的倾向,试图找到一个能体现各个理论有效性和互补性的综合模型。较早做这种尝试的是波特和劳勒,他们提出的包括努力、绩效、奖酬、满足等变量的整合模型为人们普遍接受,随后又有多种综合方法和模型出现。

A.聚合模型。聚合模型中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理论加以整合,较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与期望的聚合:在工作难度相同时,对成功的期望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正相关。“目标自我效能绩效”是激励过程的主要成分,人们对目标的选择受到两个独立因素的影响,一是期望与自我效能感;二是绩效结果的吸引力。另外,在激励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信赖人的认识和理性,人们的自决意志或者目标承诺影响着激励的全过程。

B、混合模型。这一模型表明:在提高绩效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环路,一是从个人需要出发来达到目标;二是从个人资源分配及期望出发来达到目标;三是从工作情况及规范出发来达到目标。同时,几个环路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一模型除了包含前面所介绍的需要理论、认知理论和控制理论外,也包含了一些在激励中不太被注意的因素。

C.整合模型。罗宾斯从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以期望理论为基础把关于激励的知识整合起来。这个模型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种激励理论,在模型中包括了各种影响个人努力程度的因素。

D.互动式“I-A-R”激励模型。徐纪良在2000年第1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提出利益关系取向、奉献一索取取向、激励方式取向组合成的互动式模型。

在管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多种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基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管理学家提出了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经济人假设的激励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其中X理论对经济人假设作了概括。认为经济人有四个特点:(1)多数人从来都是好逸恶劳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喜欢受命而为,不愿承担责任;(3)多数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4)多数人需要被控制等。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方法,最有效的措施是物质刺激,即用金钱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

上一篇:司马懿的“宅”智慧 下一篇:纪念一张陌生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