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计算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04:04:17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计算的思考

摘要: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一种趋势,图纸深度的表达中,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采光井等是否要算入建筑密度、应怎样计算建筑密度值得规划设计人员、规划管理人员深思。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探索,以期求得科学合理的计算建筑密度。

关键词:建筑密度;计算;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 real estate project in the design stage of a trend, the drawing depth of expression, underground garage entrance,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underground equipment room on the protruding portion and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well, whether to include building density, should how to calculate building density is planning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houghtfu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spreads out discuss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building density.

Key words: building density calculation;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grat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于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困境中推进,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产业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自然也颇受影响。因此,地产项目业已朝着设计精细化、各专业设计一体化方向发展,目的就是能使得各设计专业之间密切配合,减少冲突,提升设计项目的经济性,同时,这也能从设计的角度为全球、为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间接的贡献。

过去对地产项目整体上的设计流程一般是规划设计排在第一位,规划完毕后建筑设计再跟进,最后景观设计才在建筑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样一个设计流程虽然在实际的地产项目操作中持续了多年,但其中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在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图纸深度要求总平面图中要体现地下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的人行疏散楼梯间,这些要不要算入建筑密度,此外还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各种窗井、采光井等是否也要算入建筑密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第5.0.10条,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中第2.4.18条,建筑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占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从上述定义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与《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对建筑密度的计算方法都是一致的,但这两种标准以及其他规划建筑的相关规范中都没有对“建筑基底面积”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关于建筑基底面积的具体测量计算方法国家还没有专门的规范。

在规划设计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当中,建筑密度是居住区重要的环境指标,属于必要指标。建筑密度表现和控制着规划地块的空地率(空地率=1-建筑密度,住宅用地单位定义为1),建筑密度大了,则空地率小;建筑密度小了,则空地率大。很明显,规划地块中,空地率越大,则为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越多的用地条件,但是空地率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大,空地率与建筑密度之间必需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或者平衡比例,这样才能既保证了规划地块的合理经济利用,又能使搞好建筑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得到保证。

建筑密度作为规划设计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技术经济指标,却缺乏相关专门规范,这对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江苏盐城大丰市出台了《大丰市市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我们可以向其学习也出台一部类似的暂行办法。

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的计算我们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是否算入建筑密度

1)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

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入口处有顶盖的,一种是出入口处无顶盖的.

以往在规划设计中,地下车库出入口一般都不计入建筑密度,但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对于有顶盖的地下车库入口,因为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需要有围护结构且多数情况下有永久性顶盖,而不是“空地”。

对于有永久性顶盖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我们可以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条,“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2.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净高超过2.10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m至2.1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0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当地下车库出入口处的顶盖为水平顶盖时,参照上述的3.0.1条中的第1则执行计算建筑密度,当地下车库出入口处的顶盖为带有坡度的水平顶盖时,参照上述的3.0.1条中的第2则执行计算建筑密度。

对于无永久性顶盖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我们可以将其露天坡道水平投影的部分算入道路用地,而不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

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车库的人行疏散出口在总平面图上是不体现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基底面积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需要体现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所以要将其算入建筑密度,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7条,“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我们将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

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设备用房只是在总平面图上用虚线表示其地下部分的轮廓范围,而没有考虑其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地下设备用房的人行疏散出口需要体现,这样造成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也需要体现,这样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都需要算入建筑密度。

1)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

对于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可以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条中第1则,“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凸出地面高度超过2.20米者将基底面积全算入建筑密度;凸出地面高度不足2.20m者将基底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设备用房的人行疏散出口

等同于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将人行疏散出口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3.窗井

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在总平面图上是不体现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需要体现。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5条,“地下室、半地下室(车间、商店、车站、车库、仓库等),包括相应的有永久性顶盖的出人口,应按其外墙上口(不包括采光井、外墙防潮层及其保护墙)外边线所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采光井(即窗井)是不算入建筑面积的,但从我们对窗井最直观的印象,其应该算入建筑密度,这样以来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没有规范对窗井做出明确的规定是否将其算入建筑密度,可以参考的规范显然又有些不合适。具体是否将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算入建筑密度,确实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做出一明确规定,不然无论对于规划设计人员还是规划管理人员,都很难做出选择,甚至会导致设计人员钻规范的空子,规划管理人员渎职腐败。

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使得图纸的深度越来越深、表达的内容越来越经济,高标准严要求的开发对一个设计公司的综合设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如何确定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采光井等的建筑密度方面,总是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不是长久之计,期望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早出台有关建筑密度计算的规范法规,使得规划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都能有法可依,也使国家的城市建设朝着更规范更严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2]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

[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

[4]窗井 设备吊装口 排水沟 集水坑图集03 07J306

[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

[6]关于规划管理中建筑密度有关问题的思考.宋迎春,曹亚美.江苏城市规划2008年第三期,总第160期

上一篇:外保温体系面层裂缝产生原因及技术控制 下一篇: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如何实现节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