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范文

时间:2023-02-25 00:27:09

规划

规划范文第1篇

大广场、宽马路,人民大会堂式样的办公大楼,名目各异的“形象工程”,形形的“开发区”、“新城区”,这些都是近年来屡遭诟病又屡禁不止的“建设乱相”。

4月24日,《城乡规划法(草案)》(下称《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法一旦正式通过,上述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草案》共分七章,涉及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总计73条,全文1.2万字。较之1989年出台的仅46条、4000余字的《城市规划法》,无论从内容到篇幅都大大拓展,几乎等同于重新制订一部新法。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由《城市规划法》规范,农村建设由《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下称村镇条例)规范,行内称为“一法一条例”。同时,村镇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法律效力低于《城市规划法》。

“‘一法一条例’出台于十多年前,长期的城乡规划分治导致诸多制度性缺陷。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急需一部统一的《城乡规划法》来规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对《财经》记者说。

规划乱相丛生

1949年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建设和投资都由政府控制,规划是“政府计划”的附庸,至多是具体项目的“建设规划”。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规划作为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日益为公众所重视。

在此背景下,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着眼于控制城市规模、偏重规划技术性问题的《城市规划法》缺陷日渐暴露。

首要问题是现行规划的“城乡分治”。据此开展的各类规划建设,不仅加剧城乡二元分割,而且造成诸多“法律空白”。目前,各类开发区实际上已摆脱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规划管理薄弱,建设项目“遍地开花”,规划法规更形同虚设。

其次,中国规划体制“部门分割”严重。目前,在中央政府层面,发改委主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建设部负责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主管“村镇建设规划”;国土资源部负责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种规划多有冲突,缺乏衔接,业内戏称“政府规划三国演义”。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于规划权的部门分割,目前在建设用地分类上,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就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但实际上,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应该基本统一。土地分类标准不一致,造成很多规划难以实施。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地方政府都有发展经济和扩张城市的冲动。由于规划体制的城乡分割,政府规划权“部门分割”,地方领导就有可乘之机。“一任领导一张图”、“领导一换,规划全变”,规划的执行力相当差,所谓“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沦为“摆设”。

有学者告诉记者,由于各地政府都要加快发展,在上报有关总体规划时,都倾向于虚报人口规模。实践中曾发生如此怪事:全国各地的规划汇总后,全国人口总量竟然高达30多亿人。这无疑是对现有规划体制的莫大讽刺。

就《城市规划法》本身而言,也有诸多制度缺陷。该法对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较多,对规划的管理、修编程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规定相当粗疏。同时,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集中于城市政府,缺乏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公众对规划缺乏参与权和知情权。

尤其重要的是,制定于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立足于“控制大城市规模”,至今早已不合时宜。城市本是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产物,人为限制城市规模,不仅没有实际意义,甚至造成土地、能源、投资的浪费。实际上,中央也认为“大中小城市应协调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缺陷,修改《城市规划法》势在必行。

突破“城乡分治”

有规划学者指出,“真正有效的城市规划必定是区域规划,必须把城乡作为整体统一考虑”。中国目前就城市论城市、重“城市规划”、轻“农村规划”的制度,显然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农村,不仅损害农民利益,而且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草案》除了在法律名称上有所体现,而且完全打破原来“一法一条例”的立法框架,在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等章节,把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的各项规定融为一体,通盘考虑,以期有“统筹城乡发展”之效。

《草案》在“总则”部分第二条开宗明义――“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随后,就对上述“规划区”进行定义:“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这就意味着,今后凡是城乡规划区内的建设,都由统一的《城乡规划法》约束,前述“一法一条例”将废止。

为防止城市盲目扩张,占用农村土地,《草案》第二条要求,各级政府应科学划定“规划区”。第40条又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这意味着,城乡建设只能在规划区内,不得超越规划红线“圈外占地”。

对城乡规划的制定,《草案》第十条明确规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如果说“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原属城市规划范畴,那么“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则属“农村规划”。今后,这两者都要由同一部法律规范。

在城乡规划建设审批上,《草案》根据城乡建设的实际,设定了不同的行政许可: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活动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在村镇规划区,只需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如属“使用划拨土地”的建设项目,必须取得“项目选址意见书”。

《草案》中,对城乡规划违法加大了惩处措施。比如,为避免违章建筑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草案》规定,在违规建设之初,就可责令建设单位“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并处以罚款;如继续违规建设,当地政府可“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等”。

规范“规划权”

此次《草案》立足于强化城乡规划的法定性,对地方政府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做出严格、详细的程序性规定,并明确了监督检查规则,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突出的是,强化了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基层政府规划权的监督。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制性规划权是政府极重要的权力。规划权的不当行使,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民众的长远利益,或者造成个人、集体和企业的损失。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性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都必须有社会公众的充分参与,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按照该《草案》,城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类;后者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于“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及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及空间环境控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则“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等施工设计”。

《草案》第15条规定,“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第32条规定,城市、县、镇政府应当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建设部报国务院审批。据记者了解,“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

依照《草案》,各省制订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会城市和国务院指定的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亦由国务院审批。值得注意的是,《草案》第20条专门规定,“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8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大城市。加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亦由国务院审批,这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政府规划的调控。

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规划,《草案》基本上是“下管一级”。如对省以下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应报省级政府审批;县级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经县级政府审批后报县人大备案。处于中国行政体系末梢的镇政府,其总体规划需经镇人大审查同意后报县级政府审批;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报县级政府审批。

为防止地方政府领导擅自修改规划,解决“一任领导一张图”,《草案》较原《城市规划法》新增“城乡规划的修改”一章,严格规定了规划修改的范围和程序。

比如,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草案》规定的范围只有五类:一是上级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变更;二是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三是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四是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五是规划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情形。同时规定,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郑伟元认为,在中国,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中国是行政推动的城市化,当前规划违法的主体还是地方政府。因此,“规划调控的主要对象还应是各级地方政府。”为此,《草案》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规划、上级对下级规划权的监督。

与此同时,《草案》也强化了对规划违法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如第57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行为时,如“发现有国家工作人员违法,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第72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走向“规划法典”

亦有学者向记者指出,此次《草案》把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通盘考虑,自有标志性意义;但从相关条款和篇幅看,依然偏重“城市建设规划”,“农村建设规划”依然比较薄弱。

更有学者认为,虽然立法力图体现“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全局性”,但主要还是一部“城乡建设规划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规划法”。

采访中,有学者透露,《城乡规划法(草案)》于去年11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本应提交去年12月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但由于有中央部委对“草案”重新提出异议,后才推迟至今年4月上会审议。由此可见,该法不仅触及相关中央部门的利益,甚或涉及整个规划行政体制的重构。

制订一部统一、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一直是规划学界的理想。但是,受制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这一理想尚需时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由法律授权编制的各类政府规划多达83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综合性规划,但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如国土资源部门强调保护耕地,建设部门更强调增加城市用地,发改委系统则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宏观性和全局性。

这些规划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衔接,相关技术指标和依据的基础资料都不一致。两三年前,发改委曾试图牵头制订全国统一的《规划编制条例》,但遭到诸多中央部委反对,最后只能以“部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面世,仅作为部门规章颁行。

总理曾强调:“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4月24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草案》向全国人大常委做说明时则指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密切相关”,必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尽管如此,但《草案》第四条仅对上述三种综合性规划的关系作出原则性规定,即“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

诸多规划学者认为,虽然《草案》首次奠定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律框架,强化了规划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处罚,但由于同时回避了现有规划权的行政分割等体制矛盾,在审议中必然引发诸多争议;即使三审顺利通过,对其执行也只能谨慎乐观。

规划学者指出,规划立法的理想模式,应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牵头,跳出部门利益的窠臼,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强化规划制定、实施和修改的公众参与;未来应在总结《城乡规划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各类政府规划的《规划法典》。

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规划 健康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给城市规划工作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涉及的城市规模问题、国企改革和村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工业布局问题,汽车工业发展和多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都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研究新矛盾、新问题。在近几年,深圳市城市规划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在宏观上做好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研究和多层次规划的编制.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1领导重视规划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

九十年代初,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求胜心切”,不顾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搞遍地开花,搞“三边”工程,搞全民办房地产业等。城市建设出现混乱失控现象,房地产业“供需失调”,搞乱了城市空间发展布局。1996年以来,城乡规划不能实施和城市建设混乱等问题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林树森市长多次强调,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服从城市规划,按规划实施,任何人不得随意批条子干扰规划。规划定下来的方案,不能轻易改动。要求各级领导重视规划,支持规划。由于领导带头执行《规划法》,批条子少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提高了,扭转了过去那种不按规划办事,随意改变规划,随意搞建设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高质量,2O02年8月市政府成立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审批领导小组.规范了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制度,重大项目的规划方案首先由专家评审把关。

一直以来,市领导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工作,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城市重大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国内招标。市政府要求,凡是重大的公共建筑、招标工作由城市规划局组织,拟定标书,保证招标工程接规划建设,招标方案由专家评定优胜方案,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高标准。二是狠抓城乡结合部的建设秩序整顿。2OO2年,开展了“深圳市‘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对策研究”,制定了《深圳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规定》,提出了解决“城中村”规划和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下半年,市政府召开了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深圳市村庄规划管理规定》和《深圳市村民集体用地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建设的管理。今后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农民住宅,由村镇按中心村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公寓,不再“一户一地”批地建设。原来由区致府审批的农民《宅基地证》,2003年元月1日起无效。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了城市中心区和城乡结台部建设的秩序,为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科学调整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抓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了找准城市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2O02年9月初,我们召开了“深圳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 ,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规院、中山大学、深圳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设计单位和吴良镛、

周干峙等院士和专家为深圳的城市发展出谋献策, 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结构、模式 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空间形象等方面提出了深圳市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发展战略,提出“北抑、 南拓、东移、西调”等发展策略和若干个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深圳市总体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需要,调整城市规划理念,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深圳市建设成为“山水城市”。市规划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的实际,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按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进行城市发展布局调整的研究。

积极开展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塑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近两年来,市规划局把城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计划地在旧城区重点地段、风景名胜区、新城市中轴线沿线、城市进出口等区域,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在本地规划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邀请了国内外的优秀设计单位参与设计,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与评审。选出优胜方案, 推进城市建设。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城市道路规划: 前几年,深圳市“行车难”问题比较突出,除了交通管理的原因外,道路规划方面还存在道路密度低、“丁字路口”多、路网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李长春书记来广东工作不久,就对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道路交通问题。市规划部门于1998年底成立了城市道路规划小组,对城市路网进行全面调整,用半年多的时间修编完成了城市道路主骨架路网规划。整后的路网规划、道路面积占城市面积由原来5.8%,增加至14.6%。达到国家中级水平;道路总长度由原来的700公里增加至1800公里;道路网密度由每平方公里规划道路l.85公里增加至每平方公里道路3.2公里,城市出入口由l2个增加至26个。

规划部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工作,我市的内环路贯穿好几个城区,全长26.7公里,总投资87亿元人民币,是我市的又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全线动迁11372户、拆迁总面积65万平方米。市规划局积极配合各区政府和拆迁部门做好沿线违法建筑的定性处理工作.到拆迁的第一线现场办公,处理违法建设,同时要求各区规划分局对沿线的违法建筑5天内定性答复,由于市、区和有关委办局的通力合作。1万多户的拆迁工作5个多月的时间基本完成,保证了26.7公里的内环路按计划一年建成通车运行。

3规划部门积极参与整治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

2000年9月以来,深圳市开始加速设立高架桥、发展地铁事业来改变城市“行车难”的局面和减少“丁字路口”,以加快城市发展速度。在城市建设、管理的整治中,城市规划部门积极策划、积极参与,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市区的规划部门深入到街道逐条街进行调查、登记整治的对象,制定整治方案。通过市、区两级政府签定责任书的方式把整治的任务落实到区,把清拆住宅楼防盗网的工作交由市环卫局牵头负责,由区规划分局和居委会联合发通知,接家挨户上门动员。二是规划部门协助市精神文明创建办公室抓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重点地区的整治工作,市规划部门积极组织抓落实,对一些重大的违法建设,依法处理;三是坚持先规划后整治的原则:凡是计划整治的地区和路段首先由规划部门编制规划方案,克服过去整治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整治工作中,我们坚持边清拆违法建筑、边治理环境、边绿化的原则,防止了违法建筑边拆边建、死灰复燃,巩固了整治的成果。

4结语

规划范文第3篇

孙君

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思维,而应该用乡村营造理念

北京绿十字

NGO组织“北京绿十字”成立于2003年,十多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团队理念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乡村,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成功的乡建案例有,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五山模式”,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世外桃园计划――乡村文化复兴”项目、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郝堂村的“郝堂茶人家”项目等。

目前的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规划城市化。二是景区园林式。三是室内装修酒店样。四是生活与生产分离。五是乡村管理政府化。

根本一点,要把《城乡规划法》分开!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思维,而应该用乡村营造理念,营造是敬畏为先,是东方之说。规划是以人为本,是西方概念,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城乡规划法》合并,实际上是对新农村建设的破坏,现阶段对乡村建设是一个破坏性的规划。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来说,不能用城市的方法建设农村。虽然《城乡规划法》内容上还是区分了的,但只要把它合并,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评估体系、验收体系、管理体系,还是以城市标准在建设农村,等于还是一个系统。我在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对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质疑,阐述中国一定要把乡村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剥离开,谁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我们眼前见到的东西,和未来还在发生的问题,一次一次告诉我们,不能用城市的思维方式、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乡村。但是这个事我们也提了很多年了,也听说最近在做两套系统。国家本身制定的时候是分离开来的,只是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把它混在一起了。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培养的专业人才依然是做城市规划的人,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做乡村规划的,出台这个法则就没有意义了。同时,所有论证、验收、招投标系统和城市是一套体系。招投标分过城乡之分吗?没有。监理人员有城乡之分吗?没有。既然没有,证明整个城乡规划法,虽然有乡,但还是城市规划法,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说《城乡规划法》是一个伪规划法。新农村建设规划,不能只做建设方面的规划,而忽略了文化、民俗、生态、健康、环保、养老、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平民教育、项目整合等,这些都属于规划范围。现实中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过于重视硬件建设、形象工程,对精神和文化建设只说不做,其实乡村建设要先做精神与文化建设,后做物质建设。

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我讲的更像农村,是符合今天的更像农村,既有乡村文化的元素,又有历史文化的遗迹,还有现代城市科学技术的融入。未来是乡村文化影响城市,城市科学技术助推乡村。这个时代感,既能继承传统的文化元素,又能融入时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农村去,是因为它跟城市有差异。如果把乡村建设得城市化,就失去了乡村原本的吸引力。单纯从这一点来看,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就应该差异化,切莫同质化,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是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农村是未来城市的希望,是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保护旧村,保护历史,保护民间文化,保住农民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勤劳,就是未来新农村的最大希望,本质上是在修筑我们未来回家的路。

现在新农村建设,像是一种“超女型”的新农村建设。我们还没有理解新村与旧村的关系,没有弄明白旧村、老庙、祠堂与华夏文化的脉络,就慌慌忙忙建新村。中国传统的农村建设,农民盖一座房子,可能会盖好多年,甚至几代人,强调劳绩感。跟孩子一样,自己把他抚养成人,才会有感情,才会爱护他。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劳绩感丢掉了,施工队来了,一下子就建完了。村庄自古以来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开始是几家人,然后结婚娶媳妇分家立户,变成好几家人,慢慢地从几户人家变成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最后走上社会。现在社会是什么,是克隆一个人出来,迅速放到社会上去,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他对社会不了解,很难融入社会,很难变成社会当中相互有关系的一员。农村也是这样,几乎是毁掉旧村,再建新村。很多地方又把村庄改叫社区,更是不妥,村庄与社区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形态。农村建设大多数是当政治任务在完成,更多是考虑政绩,并没有考虑一个村庄该如何完善。农村在这十几年中是一次破坏式的建设,是不健康的、拔苗助长的建设过程,跟温室大棚的蔬菜是一个道理。

要懂得“集城疏乡”的概念,城一定要集中,乡一定要分散,乡村分散是中国生态保护、生态维护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城镇化提出建新型农民社区,这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农民自古以来依田而生,依地为产。城市要田人分离,乡村要田人合一。乡村越分散,元素越小,环境保护性就越好,土壤保护性也越好,污染就会最少,文化多元性也会越好。这是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我们保护土壤、原种农业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做法,这个概念很多规划部门都不是太明白。做规划时,只能相对集中,不能强行集中。

朱良文

乡村规划需要不断修正,全过程跟踪

“关注者”客栈

元阳阿者科当地给朱良文团队一栋房子做办公室,一楼牛棚,二楼住宿,三楼粮仓。考虑到目前村里没有消费场所,外来者无法停留,他们便自己出经费改造。一楼改为酒吧;二楼办公,还辟出部分当培训室,用来做手工艺教学、哈尼文化展示空间;三层青年客栈。团队出资25万,预计三四年回收,提议村里成立合作社,共同经营,收入按照团队60%,合作社40%分配,待成本收回后团队撤走,由居民全权经营。

很多领域的人关心乡村,这是一个好事,虽然大家不是抱着相同的理念去,但仍然是种进步。我希望各行各业共同面对农村时,多一些协作,少一些猜忌排斥。在有的规划会议上,有组织提出为农村免费规划,但也有人会跳出来质问,为什么要扰乱市场。可以这么说,目前90%的规划是无法实施的。规划不能纸上谈兵,评审通过了,拍拍屁股就走人。规划是为了农村,还是为了自己的成果?这个需要反思。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先保护还是先发展”与“先发展还是先保护”都是伪命题。它们永远有矛盾,需要在动态中同时解决。这些矛盾集中于乡村传统农业文明和新的生产业态之间,传统居住空间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发展热潮和环境保护之间。规划也是动态的。什么规划才是可持续的?只能在实践中去解答。乡村问题千奇百怪,要面向具体村落,解决当地村民问题。路不通,先修路;路通了,破坏更容易,就要解决破坏加速的问题。农村规划需要面向实际,不断更改,全过程跟踪。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开发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自身转化型――依靠自身产业的转型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随之全村的传统民居已改变为新建的延续了传统肌理与元素的新民居,村内全部还是原住民,村寨的传统文化还在,还有传统味,风貌也很好。如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二是外力转化型――由于经济衰落已蜕变成空心村的传统村落,然其自然环境好、原始传统风貌尚存而被一些艺术家、建筑师或投资者看重,由外界投资彻底整治、重新打造成休闲度假村,风貌恢复,经济复苏,但已不是传统村落。如莫干山度假区等。三是带动活化型――一些风貌较原始、多数原住民还在里面,但经济落后、缺乏活力的传统村落,通过外界的资金进入(整治环境、维修民居)与示范带动(客栈、餐馆、组织生产手工艺品等),激发了当地村民开展旅游服务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这是目前传统村落活化最常见的方式,各地皆有,河南信阳郝堂村即是其范例。四是有待自主活化型――目前尚有一些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保存下来乡村风貌原始、传统文化保存完整、原住民生活在其间的传统村落,其产业单一,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差,村落破旧,严重缺乏活力。他们祈盼发展,但过去因种种原因一直不被重视;目前急需外界的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援才能活化,然而从保护传统的纯真性来说又不希望外界越俎代庖,干扰他们的自主发展。这种村落现已为数不多,但不论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价值,如元阳的阿者科、垭口。

我们的理念是,团队要陪伴当地规划落实的全过程。这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我们目前在云南元阳阿者科的乡村项目,就是这种理念的尝试,和村民共同将规划落地。这种尝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是一颗小石子,引起了一些涟漪,但要达到制度上的改变,谈何容易,需要大量的尝试来推进。

元阳哈尼梯田的世界文化遗产区有85个村寨,其中有5个村寨保护最好,而阿者科又是五个中最理想的,是我们与县领导共同下决心死守的两个村寨之一。阿者科的调研规划阶段自2014年起,2015年4月结束,目前是规划实施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当地梯田农耕,发展高端的哈尼古村落深度体验游;让村寨内部生活现代化,外部风貌不变,三年内家家都改造,改善村落环境。

在乡村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强调做有实用价值的规划,将保护规划、旅游规划、详细规划、美丽家园建设、危房改造等多规合一,采用开放式的规划方法,让当地领导、专家、村民、地方文化人士共同参与,并学习社会学学者的农村工作方法,让规划在实时操作中便于落地。

村寨问题太多,简直无法脱身,规划做完后,撤退还是不撤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既然决定跟踪规划落地,那就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我们在规划文本中明确,团队以“规划实施协作单位”的角色存在。这是我们内心斗争了三天才下的决心,因为这个角色意味着,我们团队要在这里花相当长的时间,没有经费的话,还要拿出自己的经费来支撑。为便于实施,我们在村中设立“规划实施协作办公室”,跟踪实施进行技术服务,并主动协助、推动规划实施――与上海伴城伴乡公益组织合作推出《关注阿者科计划》《红米计划》,目前正在落实近期的15件工作。

刘昭吟

传统意义的“规划”,在乡村场域基本不存在了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乡村情况差异很大。如果要说共性的话,以乡村作为都市的对立面时,无论在哪个区域,乡村都是相对劣势,不只是经济上的劣势,也有文明上的劣势。劣势者最需要的就是赋能(empowerment)和包容(inclusion),使其有机会调整位置。赋能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选择什么作为赋能路径,是真正的难题与挑战。如果没有搭配结构调整,在既有结构中、既有游戏规则中,弱势者之所以弱势就是因为无法胜任既有规则的“渔”。所以赋能必然需要以结构调整作为支撑,从弱势者自身的特征与能力出发,而不是优势者的规则,给予另类发展的机会和肯定其价值,这便是包容。

过去在乡村规划上,大家普遍的做法是以城市规划的规则做乡村规划,譬如道路规划无视村庄肌理,为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规模经济而迁村并点,而没有去想乡村是不是有其他做法。这个方法上的误区基本已经被认识到了,大家开始采用学习地方智慧的方法。然而,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学习地方智慧表示乡村规划建设的知识还不是显性可传播的编码知识(coded knowledge),规划知识是在地的,是过程的,是边做边学的,是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的,是营建引导建筑,是工匠引导设计。这就使得乡村规划的经验难以知识化,难以成为一种可复制、可学习的工作方法。甚者,乡村规划是总体性的,是策划、规划、设计、营建不分的,可以说传统意义的“规划”,在乡村场域基本是不存在了。

乡村规划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乡村规划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乡村规划最重要的知识领域不是工程性的实质环境规划,而是各种综合性知识;规划者的角色不再是“专业者”,而是“有知识的帮助者”,或用前面的词,“有知识的赋能者”;规划者的沟通能力,成为规划者的重要技能。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乡村规划的知识化很重要,否则乡村规划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上,无法通过知识传播、学习、批判,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文化规划 北京 创意文化空间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urban planning theory is limited to a narrow range of urban plastic arts to the neglec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ulture, urb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ning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With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of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lack of cultural planning into the error.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al imbalance leading to confusion in the city system and make it difficult to play the role of urban culture. Town planning in many cities will be a simple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equated "high-rise buildings, overpasses, Grand Place" became the only the demands of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of the uncontrolled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cost of , Resulting in a convergence of city image, urban personality nothingness. As an emerging culture of planning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re widespread awareness and strong demand. This is my plan for the urban plann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y.

KEY WORDS/ Urban design, Cultural planning, Beijing, Creative cultural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文化对当今城市的发展意义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精神、宗教以及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国文化研究大师雷蒙德·威廉斯看来,文化“包含了中个生活方式,不论物质的、知识的还是精神上的”。正如伊格尔顿在《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文化”是英文中两道三个最为复杂的词汇之一。[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保管者与积攒者”,城市文化同样是一个狂反而复杂的范畴。[2]这种观点提出了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就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看法相对笼统,不容易入手。实际上,我们应该从一定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文化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基本意义。

城市是文化成长的摇篮。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辉映,城市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本市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水平。一个良好的城市文化建设考察标准应该是看本城市文化是否具有先进的理念、巨大的感召力、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良好的传承能力。在很多时候,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甚至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

2文化作为社会认同符号

美国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文化与环境》:文化,“第一,它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念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习俗和行为。”“第二,文化一词用来表示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的人所共有。”“第三,文化一词意味着把人们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样式传授给其他人,尤其是儿童,以及对该文化新成员的教育使之适合社会需要,有助于一代一代地保持意见一致。”“第四,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涉及到的不仅是‘内心的’和‘行为的’过程;文化出现在物和物质环境中。” (图1)

1奥尔特曼和切默斯提出的文化与环境模型

3梳理尊重历史的城市设计理念

当我们审视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在我头脑中总有一个很强的反差。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城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的不同?问什么很多城市原先很发达而今却很落后,而很多城市在过去五六百年之间一直领先?我认为首先在欧洲的城市规划设计都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尊重历史,在整个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五百年间,他们始终遵从这一理念,这样才能是城市具备身后的文化价值。一个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是有价值、可持续和有魅力的城市。

举几个欧洲历史名城为例,在欧洲开始迈向工业化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威尼斯是欧洲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而五百年前,威尼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先进理念的城市。威尼斯是欧洲最早的港口城市,威尼斯的商人走遍了地中海地区,它成为欧洲和中亚的贸易纽带,并且率先提出了免税政策,所以当时欧洲很多符号都在威尼斯投资,经济的动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这里高速推进,城市文化在经济的推动下空前繁荣。

一个伟大的城市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成了,当时的威尼斯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是领先的,在之后的五百年的发展中,秉承着这种对尊重历史与继承文脉的理念,威尼斯能够完好的继承了当时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态。

城市需要创造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延续性的规划理念和建筑语言将这种价值保持下去

2 威尼斯的历史文物

规划范文第5篇

【嘉宾简介】

程静: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现任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GE)组织发展与人才战略经理。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职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梁开广:美国弗吉尼亚州欧多明尼大学工业管理心理学博士,上海希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D)董事总经理,中国企业领导研究论坛(CLC)执行主任。此前,曾担任美国人事决策国际公司(PDI)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和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张建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现任中华英才网总裁。

人才投资的困境与对策

张建国:个人和企业之间,在职业规划上存在一个矛盾。现在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自由,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让员工在它那里干一辈子;同样地,许多人也不希望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对企业来说,虽然也普遍认为人才重要,需要培养,但是不是愿意投入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它们非常担心培养的人才很快又会跳槽,投入的成本收不回来,所以往往在人才投资上态度犹豫,甚至根本就不投资。对个人来说,他也觉得既然公司

不关心我的职业发展,我又何必固守在这里呢?这样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程静:我介绍一些GE 在这方面的策略和做法。把人才送出去培养很重要,也是一个我们应该推广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送出去一定是要有规划、有目的的,而不是有钱就送,没钱就不送。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规划,送出去培养两年,回来后还是做两年前的工作,他肯定不干。GE 一般把人才送出去前,都和他的直接经理及本人共同探讨:送他出去培训是为了什么目标?是为了他哪一步的职业规划?这个职业规划对他来说可行吗?经过分析论证后,再把外派培养的计划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比如,派人去美国接受培训,如果事先没有很好的规划的话,美国那边就不知道应该给他设计什么培训项目,或者安排什么工作岗位。结果跑去一年无所事事,回来后也不会感觉他的技能有多少长进,既浪费资金,又浪费时间。所以,公司在做这种投资之前,一定要有一个规划,而且这个投资规划和他本人的信息一定要吻合好。

梁开广:公司投资培养了人才,是不是就得要求他一辈子要忠诚于公司呢?其实,这还要看公司的用人政策和发展环境。在用人政策上,我认为只有尊重个人的选择,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盟公司;否则,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谁还愿意来呢?比如,2000 年联想集团分拆成了两家公司――联想和神州数码。联想为什么会分家?实际上,柳传志也是关注了杨元庆和郭为两员大将个人潜能的发挥。因为,如果不增加一个个人发展机会的话,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两员爱将就很可能会流失一个。

在企业发展环境上,人才的投入一定要考虑到公司发展的速度。比如,GE 不断地并购,每年都高速增长,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但经常看到有些国内的公司派人去国外进修,回来后却呆不住了。其实就是公司的发展速度没跟上人才的成长速度,没有施展的空间,结果只能是给别人培养人才了。所以,在职业规划上,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一定要匹配。

员工:职业辅导善用内部网

张建国:在员工职业规划方面GE 还有哪些具体思路和做法呢?

程静:我们是通过创造一个发展的平台,提供相应的体系、工具和引导方式来帮助员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比如,在我们的培训体系中,新员工在培训的不同阶段都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职业辅导。我们的职业辅导针对三个不同的对象具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针对员工的,一个是针对职业经理人的,另一个是针对人力资源经理的。

对于员工来说,我们会在课堂上传授给他们一些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另外,我们企业内部也有一个网站,网站有专门的栏目和程序会引导和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可以让自己知道目前的缺陷在哪里,为了达到目标还需要创造什么条件,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或是更好地改进技能,应该去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或者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等。这就是我们对所有员工的一个最基本的职业辅导。

经理:用开放的心态培养下属

张建国:对于业务经理来说,是否会有一些不同的做法呢?

程静: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特别是在考核方面,除了在业绩上要去完成公司的指标,价值观上要体现公司的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他是不是具有有效的领导才能,通过这个考核甚至把经理人的领导力都培养出来了。比如,我们公司的组织框架有一个人才评估体系,我们的CEO 会亲自参与到这个评估体系当中,去评估整个组织体系目前的状况,各业务集团的成绩在哪里,存在的问题在哪里等等。同时,他要看一些关键领导人的表现,除了谈他们的业绩外,都会问一个问题:“今年你的下属有多少人被提升到关键的岗位上来?”这就是看他每年能培养多少人才出来。

其实,培养人才比完成销售指标更困难,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挺有挑战的。如果经理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员工的话,或者说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话,那么又怎么能使自己的部下得到职业发展呢?所以,我们也开发了一些培训教材,去帮助经理辅导他的员工更好地定位他们的职业生涯。

有时经理会想,不放手让下属去做可以证明自己能做更多的东西,但一旦给下属放权,就得对他们用心培养,并且还会影响工作进度。经理人的这种想法很容易造成很多员工遭遇“玻璃天花板”的现象。所以,从理念上,我们就不断地开导、引导经理要开放,要自觉自愿地去培养下属,因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基础上的。如果下属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上司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人的经理,进而优秀的人才也都愿意在他的团队里工作。我们设法让经理人明白:培养下属实际上也是在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而领导力绝不是控制组织资源和下属成长空间的能力。GE 的门永远是敞开着的,进出自由。只有带着宽广的胸怀和心态来培养你的人才,输送他去一个该去的职业方向,才会有更多的人才进入到你的团队中来。

我们也引导经理人平时多和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善于发现人才的特长,及时调整他们的职业生涯定位;不要等员工向你提出要什么了,你还没想过他会要这个。

HR:职业规划从招聘开始

张建国:对于人力资源经理来说,在职业规划方面会强调一些什么观念和做法呢?

程静:对于人力资源经理来说,在招人时,就要对人才有一个远景规划。就是说虽然招聘时,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位子,但在面试时,要能看到他未来的潜力在哪儿,预测他两三年后能做什么,而不是说这个人来了就只能做现在这一件事。应聘者的经验很重要,这也是一个基础,但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他的潜力。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人的经验很足,但是我们能够预见到他两三年后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了,那我们可能就宁愿要那个经验差一点,但有很大潜力的人。因为,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如果今天招了一个有经验没潜力的人,两三年后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他的能力,对企业发展也会有影响。经验是可塑造、可培训的,招进经验少潜力大的人,只要在他身上多投点资,帮助他弥补经验、技能上的不足,到时可能就

会派上大用场。

作为人力资源经理,一定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要对你的人才了如指掌。GE 有个业绩考核评估体系,经过考评,把人才归纳成核心人才、中间力量、普通人才三类。我们会重点关注核心人才和中间力量,对这两类人的一些强项、弱项和他们的职业兴趣倾向,人力资源部会通过一些工具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并进行深度分析,然后根据各自的特点,为他们设计在公司内部的前瞻性职业规划。当然,这个规划有时与本人的意愿可能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我们也会跟员工沟通、调整、确认,以不断地完善它。

GE 的人才梯队建设

主力队员与板凳队员

张建国:程女士刚才提到自己的工作重点就是关注公司优秀的核心人才,其实这些人也很多了,你是怎样对他们了如指掌的呢?

程静:我们的人才很多,我确实不可能直接了解到每个人。但是我们会给各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职业培训,希望他们一层一层地做下去,如果他们不这样认真做,那我们的人才库就可能鱼龙混杂了。所以我能认识这么多最优秀的核心人才,也有赖于他们提供的基础信息。

梁开广:所以,前边已经做好了基础性、普及性的工作,你就可以重点关注那些核心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了。

程静:对。我尤其关注一些领导力岗位的规划,实际上就是一个梯队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给部分员工做职业规划。这是我们公司比较重要的一个项目。

张建国:程女士一般关注的是核心员工,而有些人可能今天不是核心员工,但他不一定明天还不是啊!对于这些人,你们怎么对待?

程静:我们有评估体系,每年都要进行评估。我关注的这个团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上一段时间,有些人可能就不再是核心人才了,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核心人才进来,这个团体的总量变大或变小了都有可能。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希望在不同层面上都有丰富的具有相当实力的“板凳队员”,这样才能及时接替“主力队员”的职责,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梁开广:那么GE 在评估人才的时候, 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还在维持原来以业绩和公司价值观来评价人的标准吗?

程静:人都是变化的,不可能把人固定地框在20%、70%、10% 之内。外面有很多传言,说GE 每年进行评估后,谁落到最后10% 就得离开公司了等等。以前我们的文化确实是以业绩为主导的,以业绩和价值观双重标准来评估员工。现在我们的措施已经软性化了一些,我们会从业绩、价值观、特殊技能、发展潜力等方面来看人。

价值观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诚信,经常做不符合公司价值观要求的事,即便他业绩再好,也不会得到认可。比如,用行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定单,我们宁愿不要。其实这也是我们选人时非常关注的一点。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价值观、思维体系等都已经成型了,再去教他改变是很难的。

另外,有一部分人才,他不一定是专业的管理人才,但却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人在市场上很难招到,他们的技能培训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我们在招聘及培训的时候把员工 的特殊技能也作为一个评估项目。除此之外,还会对这人的潜力进行评估。对各方面的评估,我们都会有一些具体化的评估措施及评分标准,提供给经理人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使用。

切勿拔苗助长

梁开广:就是说要有一个个人发展的专业领域的根据地,我觉得一定要这样做。比如说工作中经理人的位子能不能坐高坐稳,这跟企业的文化有较大的关系:如果企业是崇尚踏实、

务实的,你才能顺利地往上爬;如果毫不费力地很快就坐到了高管的位置,实际上往上爬得越快,跌下来摔得也越重。

程静:其实,目前中国的很多人才都太浮躁,沉不下去,觉得职业规划的速度太慢。其实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比较成熟、增长也有限的美国来说,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够快了,人才差不多每三年就会有一个提升。现在中国人才市场上也流动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他们其实看好的就是国内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

梁开广:所以说企业对员工的潜力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个人对自己的潜力也要有一个自知之明,否则只能导致双输。

张建国:培养一个人对专业的熟练度也是对一个人品质的磨练,这种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他以后进入领导岗位后,在非专业领域也会触类旁通。否则,缺少这种专业的历练,

就是拔苗助长,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企业在帮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绝对不能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

比如,我曾在华为公司做过三年的产品销售,这三年的磨练对我来说终生受益。当时,就是每天背着包到处去卖机器,一直在销售一线干了三年。在这期间,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和很多的挫败,学会了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己应当保持什么心态;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甲方的期望,等以后你成为甲方的时候就会换位思考,能体会到乙方需要什么东西。所以,对个人来说,在职业生涯中让自己经受艰苦、深刻的专业和人格磨练是非常重要的。

规划跟着文化走

张建国:在GE,组织发展与人才战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并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但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在这些方面可能还是比较欠缺的。对此,两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程静:我觉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国企业关键是要去推动文化理念的转变,而不是简单地把别人开发成熟的工具拿来用。我们在为客户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时,他们经常问:“我们用的也是国外先进的管理工具,但一年下来却为什么没有什么效果呢?”其实,我认为工具是很简单的,也不是GE 的发明和秘密,很多公司都在用,之所以没有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落实到位。为什么不能落实?因为上面的支持不够,流于形式。如果从上到下,没有脚踏实地的文化氛围,没有帮助员工建立职业规划的文化,就算用再好的工具也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我认为,很多国营单位、中小企业的总裁们首先要给人力资源管理定好位,要明确自己心里希望人力资源管理到底能帮助企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去具体操作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职业规划要跟着公司的文化走。

梁开广:其实,工具是为目的、使命服务的,如果说你没有使命和目标,要这个工具就是没有用的,就是走形式、摆过场。

程静: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总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很关键。包括企业的改革也好,发展也好,人力资源实际上代表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发工资、做做福利、招招人,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发挥的余地就很有限,员工的培训和职业规划就更谈不上了。

梁开广:基本上,外企相对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国内的企业给人才开的工资或许并不低,但是在职业规划上却比较弱。国内企业如果要借鉴外企的话,很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有一个尊重员工发展的企业文化。目前的国内中小公司本身历史一般都不长,转型变化的积淀也不深,公司发展的目标也不是特别明显,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向跨国公司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人才理念和管理工具。

程静:或者想办法把业绩和绩效先做上去,然后在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很多上市公司老总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便在账务处理或资本运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如果不把人这个问题首先解决了,肯定不会有长远的成长。

张建国:人的问题确实是企业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否则,人才可能会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而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就是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比较好

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产品;185团

一、引言

旅游产品规划是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在理论上指旅游者旅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无形性和不可转移性、生产消费不可分割性、不易贮藏性、易于折损性等特性。广义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交通、住宿、游览观光、娱乐项目、购物服务、旅游日程和旅游线路、其他专门服务。本文试以新疆北屯185团的旅游产品规划为例,阐述兵团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

二、185团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185团旅游区位于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东侧,成南北走向(界河由北向南流入额齐斯河)。边境地缘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构成了185团边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有“永不休息的哨兵”眼睛山、“心灵天堂”白沙湖、“中哈友谊”白桦林、“沙漠火焰”红叶林、“边境驼铃”鸣沙山、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河第一湾等。一代代军垦战士悠久的屯垦戍边历程给185团留下了一批批丰富的人文资源,如西北边境第一连――185团一连;为纪念抗洪自救保国土事迹而建立的抗洪守土纪念碑;北至阿黑吐拜克,南至额尔齐斯河北湾,沿阿拉克别克中哈界河一线的四座边防望塔;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沈桂寿升国旗旧址;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国界线等。

三、旅游发展定位

185团旅游项目定位是以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渔农生活体验为核心,着重发展绿色农业休闲、生态观光度假、沙漠运动探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并注重不同类型项目的搭配组合,形成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组合。

发挥185团自然与生态的资源特色,突出军垦文化内涵,强化边境旅游主题,与阿勒泰地区“金山银水阿勒泰,人间仙境喀纳斯”的旅游形象及打造世界一流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基地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相契合。以“西北边境第一团・异域额河第一湾”、“慢城・慢生活 魅力185”、“观沙山、听额水、慢生活”为形象定位,以“185团――中国西北边境的第一个慢城”为形象口号。

四、旅游产品开发

针对185团旅游资源特点和优势,以边界观光旅游产品为核心,以红色旅游产品、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和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为重点支撑,以众多专项旅游产品为补充,打造针对市场的独具185团特色的“六大精品”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屯垦戍边红色旅游产品。185团由于地域上的特殊性,造就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有可能成为风格独特、内地难以竞争的旅游目的地,而屯垦戍边的悠久历史和军垦自强不息、团结实干的光辉业绩对于当代人也具有很好教育意义。

开发边境旅游,第一可以满足游客特殊的心理需求,感受边境的独特现象和景观;第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满足学生族旅游和求知的欲望,而且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既可以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也能够逐步树立起185团边境旅游业的良好社会形象。通过现有的西北边境第一团展览馆、中哈国界线、夫妻哨所、抗洪守土纪念碑等景点,积极开发边境旅游产品如国旗、纪念彰、纪念册等,策划旅游项目如科学考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令营基地、冬令营基地等。

2.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以欣赏、享受、了解、宣传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和内容的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发挥185团自然与生态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应重点围绕森林、河湖、草原、沙漠进行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

3.沙漠景观体验旅游产品。沙漠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镇的人们来说,沙漠休闲旅游有着丰富而特殊的活动内容,如沙漠探险、科学考察、沙漠野餐、沙漠露营、滑沙、沙漠运动、沙漠中观星赏月等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185团可以利用丰富的沙漠资源开发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如沙漠探险游、治沙环保游,购置沙漠摩托车、四驱车、卡丁车,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举办沙漠驼队探险活动,沙漠越野车比赛,低空跳伞活动等。

185团拥有与其它地区相异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可开展沙漠植物观赏、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景观赏、沙漠博物馆游览,开发植树旅游、观沙漠绿洲、观沙漠珍稀动物等旅游项目。冬季185团的沙漠雪景丰富,且雪柔软,可利用度较高,可以开展冬季沙漠雪上活动,沙漠雪景观赏等项目。

4.额河水域休闲旅游产品。这一类旅游产品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休闲放松为目的,游客在游览中追求舒适和享受,因此商品设计要考虑到这一需求,使游客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依托额尔齐斯河这一旅游资源,可以将商品设计成休闲娱乐商品系列。

位于185团南部的额尔齐斯河,河段水面宽阔,岸边林木茂密,哨塔、巡逻艇、渔火、渔人形成独特的风光。河口建有码头,可开发丰富多彩的水域娱乐活动。在码头周围可开发供租赁游船、划艇、遮阳伞等水域休闲用品,另一方面应当把形态各异的沙雕、沙盘作为重点开发,使游客充分体验休闲的乐趣。

5.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兼顾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镇。观光农业要顺应城镇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185团休闲观光农业以现有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以观光农园、民宿、渔业观光园为主要形式。

185团团部附近的原八连和十一连土壤条件较好,且靠近一级服务中心,具备发展观光农园的条件,可以开发成熟的菜园、花圃等,提供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185团景区主要分布在距离团部约30km的一连、二连附近,在此开发民宿,可以采用独特的建筑造型、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田园式的居住环境,融合185团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使民宿自身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

6.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勒泰地区是我国降雪最丰富,降雪时间较长的区域,具有建立雪城形象的资源条件。185团冬季沙漠冰雪景观要优于阿勒泰地区,可开展沙漠冰雪观光、冰雪艺术、冰雪娱乐,未来可发展室内滑雪。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时代特点;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著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旅游规划的方法

3.1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1)旅游规划是吸引人、找特色的规划,是面向非本地人的规划,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上起到积极作用。适度规模的客流量是目的地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通过规划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加目的地魅力;目的地开发需要策划,需要超前意识、区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寻求特色、寻求突破,用概念吸引人、活动吸引人、项目吸引人、环境吸引人、服务吸引人。概念需要活动、项目、环境、服务来支撑。广告宣传营销很大程度上用概念感动市场、吸引游客。目前各类旅游规划中概念与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出现4种情况:概念新项目旧,有概念无项目,有项目无概念,概念与项目相呼应。

(2)旅游规划是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是需求导向的规划,“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等说明目的地没有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要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活动、环境、服务是满足游客需求的3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异质体验、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是目的地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规划性质来看,部分服务已经超出规划范围。

(3)旅游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稳定的生态环境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要吸引游客,又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冲击,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地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造成冲击,加速系统的演替——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旅游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是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协调规划。

(4)旅游规划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的规划,任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地方战略或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旅游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区别所在。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产业、是知名度产业,不仅仅是接待服务业。

(5)旅游规划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规划,通过旅游规划对目的地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目的地多重形象,增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6)旅游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规划,在规划基础研究与目标战略对策、设施规模、生态保护上必须是科学的,在形象策划与旅游体验上又是艺术的。

(7)在各类规划群体中旅游规划是专项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4旅游规划的职业感、规划师与主体地位

旅游规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头重脚轻”、重策划轻影响研究,“中间大两头小”,形象、产品、项目策划篇幅大,市场与影响分析少,对旅游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有效良方少。旅游规划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点子,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可持续利用,不同于单纯的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在市场、特色、利用、保护之间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客观效果是把地方推向市场,起到加速地方国际化、市场化的作用,倡导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旅游规划师要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至少要具备5个条件:对象(领域)、平台、技术、语言、规范(标准、规则)。

对象: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旅游规划领域的确定取决于对旅游内涵的理解,泛化的旅游及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规划职业的界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平台:同国家、国际认可的组织(管理、学会、协会等)相对应。

技术: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显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语言: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要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和词汇。

规范:行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技术规范,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生态责任感。

对照这5个条件,旅游规划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对象、技术、语言、规范等方面还需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规划与策划的不同,策划是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强调价值的挖掘、理念的创新、新颖的提法、项目的创意,而规划是理性的、收敛的、约束的,在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提出可操作的途径。规划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上的。

由于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有限的国土已划归各部门管理,旅游发展的用地空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土地格局,重组“天下”,重新调整资源归属显然是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力度大,重组比较顺利,有些地方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重组难度比较大,进而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体制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管理与目的地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行业管理相对比较顺,而目的地管理难度比较大,林业、水利、建设、文物、宗教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旅游规划管理与执行的领域性的敏感问题。

在行业管理上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在旅游资源、旅游地与项目管理上主体地位模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协调。

5旅游规划体系与规划制度

5.1现行两套体系

这在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中已有说明,旅游规划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分跨越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以及与行政区划体系相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级别行政区需要编制同一类型的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是同一旅游区规划的3个层次,同一旅游区一般需要编制3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这两套体系基本保证对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呈现规划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存在3个整合3个强调的问题。

3个整合:

旅游规划的行政体系与旅游发展区域规律的整合。在国界范围内旅游者空间分布是具有区域规律性的,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旅游发展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编制的,两者有一个错位问题,必须加强整合。旅行社的导向与旅游区特色共同决定旅游区生命力。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整合。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编制建设规划是明显的道理,但在具体的目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一原则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规划深度不够,对特定的目的地规划没有指导意义,两者衔接不上;二是分别由不同单位编制,或主管领导的变动,对目的地的认识不同;三是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四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划编制几年后才编目的地规划,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发展规划已经滞后,不具有指导意义,等等。从规划有效性来看,必须保持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整合,整合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性质、特色定位与大项目设置上,既要保证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又要保证目的地建设规划的灵活性、创造性,两者相得益彰。

总规、控制性详规与修建性详规的整合。旅游区建设规划是不是一定要走这三步?需要更深入研究。现在有些专家提出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规,需要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规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一种控制,风景名胜区编制控规也就意味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合法性,这是其一。其二是风景名胜区控规范围有多大,所有的区都要编制还是局部地区要编制,我们在崂山西麓风景恢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认识到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风景区边缘地带来说,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条平衡的发展方式,这时控规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以保护为主的景区来说就没有必要编制控制。

3个强调:

不同类型旅游区规划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人造型与自然型、现代城市与历史城镇等,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的有很大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区,其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熟型的旅游区,其面临的问题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对于新兴旅游区,怎么建、建什么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范围的旅游区,规划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旅游区,必须强调其侧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其有效性。

5.2未来3套体系

未来的中国旅游规划将是3套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面向访问者的规划体系)、休闲游憩规划体系(面向居民的规划体系)、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这是旅游规划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尽管居民与访问者有可能共同使用同一游憩设施或游憩地,但从本源意义上来看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应分3类:跨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专项产品规划体系,在中国的国情下按行政区编制旅游规划容易操作,目前以省级旅游规划、市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为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所用;专项产品规划体系是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家和区域(省)的角度优化资源的利用,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基地,如度假基地、漂流基地、登山基地、独木舟基地等。休闲游憩规划体系是城市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生活质量需求而建立的空间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欧美很多城市均编制了城市休闲游憩系统规划。

在各类规划中,市场、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4个最基本的共同问题。

6旅游规划的学术前沿

旅游规划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功,即旅游规划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环境,即国民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从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旅游需求规模日益增大,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人类社会从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至闲暇社会,从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精神生产与健康的追求,旅游规划必须保持时代需求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

6.1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持学科与核心技术,这是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旅游规划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笔者依然认为游憩学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规划一方面要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建立在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词汇与语言,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旅游规划创意与创新要建立在发展概念与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途径结合上,这样才能体现旅游规划的专业性。

6.2各类旅游行为及旅游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直接影响目的地市场结构及服务设施布局,观光、度假、休闲等行为模式明显不同,乡村、城市、度假区、风景区、主题园等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必须探索不同性质旅游地的规划模式。特别要加强旅游规划两头的研究:旅游资源市场评价、市场需求预测与旅游反作用深度研究。

6.3旅游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预测与统计分析、产品与形象设计等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必须改革;总结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提高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新方法、新技术武装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市场竞争中将会失去规划竞争力。

6.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是旅游规划首要的研究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旅游业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产业,是使用土地的产业,旅游规划不仅仅是关注旅游者、关注旅游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居民,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是旅游规划观念的重要转变。20世纪后期兴起的旅游规划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到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去旅游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市场开拓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21世纪的旅游规划要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旅游业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之中,保护与永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

未来旅游规划的重要变革就是两个拓展。内涵拓展:从观光转向游憩,从经济回归生命的本质,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社区居民。外延拓展:从旅游作用的规划转向旅游反作用的规划。要适应这样的变革,旅游学科必然随之调整,从现有的旅游系将逐步分离出闲暇科学系,休闲学系,游憩学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系,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系等。建立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旅游咨询公司的有序发展,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高层次就业渠道。

7结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旅游业在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同时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一流资源基本均已开发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二三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户外游憩基地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二三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俱乐部化是户外游憩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口众多,休闲度假胜地需求规模日趋增大,以自然为基础的游憩地类型不断增加: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专门化户外游憩基地(漂流基地、野营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旅游规划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技术上将更加有效。

规划范文第8篇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在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

二、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长此发展下去,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抓紧研究、落实有关工作。

三、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四、《村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村镇规划工作的实践,该《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1.《标准》虽没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但是规划期限都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予见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这样作出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缺乏灵活性。

2.《标准》适用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以我们黑龙江省为例,许多老的建制镇和农、林、场部人口都达到几万人,城镇建设占地有的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其不是县政府驻地。如此规模的建制镇,如果也是执行《标准》,那么,从《标准》的内容上看,至少尚需补充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定:

(1)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如机构设置;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难以回收利用,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因此,必须予以十分重视,应将环卫规划纳入《标准》中去,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充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广大乡镇,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村镇建设环保问题十分突出,而小城镇是村镇建设的重点,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加以强制性的执行,方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次生灾害问题,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桔杆、柴、草等为燃料,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及草盖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标准》中去,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4)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源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能够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今后的建设方向。因此,集中供热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对此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那应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它所能带给我们的益处自不用细说。因此,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标准》中去。

(5)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有线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市局,应在《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容。

3.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目前在广大村镇、机动交通运输工具已是居民非常普遍拥有的,大型和较大型的运输车辆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而这些较大型的车辆都有一个较大的较弯半径。《标准》中四级道路只有3.5米宽的路面部分,没有红线宽度控制,这样较大型车辆难以进入宅院内。由于目前农民多为个体经营,如果车辆不能进入宅院内,安全保管则成了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一级路的宽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详细研究论证和加以调整。

规划范文第9篇

第二条*市城市规划局各区规划分局(以下简称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人民政府实施行政领导,市规划局实施业务领导。

第三条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编制;城市规划区内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详细规划,由规划分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市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负责组织编制,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规划局审批;详细规划如需调整、修改时,经调整、修改后,由区人民政府审核,报市规划局审批。

第四条规划分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向区属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要点,审批区属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条城市规划发展区内区属的各项建设用地定点申请,由各区规划分局提出意见,报市规划局审核,并经市用地会议批准后,由市规划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发展区以外地区的竹料、钟落潭、九佛、罗岗、神山、雅瑶等镇范围内的区属开发建设项目,由区人民政府统一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如需分解建设用地,由规划分局按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建设项目需要,核发具体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发展区内由区政府按指标限额审批土地的,必须先取得市规划局统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每次审批的地块具体分割,经区规划分局根据详细规划提出意见后,由市规划局核发具体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六条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3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以及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珠江两岸、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各类建设工程,30层以上和高度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外的下列建设工程,由规划分局审批,包括受理和审批建筑设计要点、建筑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竣工规划验收和办理有关复文:

(一)区属单位在本辖区内的单位建设工程。

(二)区属单位在本辖区经市批准的综合小区内的建设工程。

(三)区属单位在本辖区内村镇内详细规划经批准的建设工程。

(四)本区辖内中央、省、市属单位的不改变使用性质,不增加高度、层数、面积的原状维修工程和经市规划局审定在控制的高度和允许的容积率内的扩建及加层。

(五)本辖区内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含原状维修)。

(六)办公或经营性建筑的装修工程。规划分局审批15层以上、30层以下的单体建筑,其设计方案应报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室会审同意后,方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室必须在15日内做出会审决定。

第七条规划分局审批的建设工程在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发生违法建设的,未经审批违法建设的,经街、镇或区其它部门越权审批进行违法建设的,由规划分局负责查处;其中重要地区或重大违法建设,由市规划局直接查处。

第八条规划分局组织编制的详细规划,应由具有相应等级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委托非本市的规划设计单位从事规划设计的,必须经市规划局批准。规划分局提供规划设计要点必须包括应承担的公共建筑配套要求。审批区属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征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镇的意见,并符合国家、省、市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第九条规划分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超过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范围,并使用*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规划院)测绘的地形图。

第十条规划分局审批建设工程,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供单体建筑设计要点必须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审批建筑设计方案或报建,其建筑设计图应与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相符,不得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用地性质,用地单位、界址和面积。

(二)审批建设工程报建应核准建设工程与规划路、规划河涌、地上地下各类管线和市政设施的关系,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可报市规划局协调。

(三)报建的地形图必须是*市统一平面座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地形图。

(四)建设工程报建批准后,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市规划院对建设工程进行放线,规划分局进行验线。主体工程完工后,应进行城市规划验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

(五)建设工程的报建应由*市建筑报建特许人办理,报建图纸应有报建特许人盖章。建设单位和个人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向市城建档案馆缴纳竣工档案保证金。

第十一条规划分局审批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对违法建设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等各项具体行政行为,均必须在审批或作出处罚后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城市规划法规和要求的,市规划局有权在收到备案后15天内否决,责令规划分局纠正,或直接予以撤销。规划分局必须在15天内重新审批或作出行政决定。规划分局审批文件不备案的,市规划局有权在发现后予以否决。市规划局的各类规划审批文件(含一书两证),必须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区规划分局。建设单位和个人依照规划分局的审批文件进行建设,审批文件被市规划局否决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处理。

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融合;生态化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生态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生态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更多是关注城市整体的建设条件和区域间的空间配置,是一个空间资源分配和管理的过程,极少考虑环境问题,因此导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了相背离的情况,城市的建设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的恢复又会对城市建设产生一定的阻碍。如何才能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巧妙融合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水平和质量呢?

1 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有长久的发展历史,理论建构趋于丰富,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包括有关城市建设的构想,还包括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规划细节,在城市规划理论建构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的建设未来,并对城市今后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说明。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建构,是符合现代大众的心理诉求,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仅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旨在促进现代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必须要与生态规划的理念和运用协调统一,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摆脱传统意义上城市规划高于一切的理念和想法,促进传统城市规划的转型,推动现代城市规划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增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吻合度,并相应地找到二者的区别加以区分,解除误解和分歧,强调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价值。总之,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不仅是传统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更是现代城市发展条件下生态理论的发展要求。总之,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然的。

2 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重要理论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指导城市建设和规划,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城市价值观的具化,能够直白地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并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提高对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的重视与关注,提高生态规划的倡导性和号召力,积极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强化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与此同时,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要想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就需要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积极为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并有效结合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建设的方向,注意整个社会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综合性和交流性,动态渐进地推动整个城市生态化的进程。总之,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须的。

3 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和方针策略。生态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普及地越来越广泛,基于生态价值取向的生态规划,带有明显的价值观的思想印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要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取向为依托,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措施,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整体走向。如果没有生态规划,城市规划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进行强度融合,形成系统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齐头并进,以生态规划的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以城市规划的思路提高生态规划的有效性,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和缺陷,强化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推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生态价值取向去衡量现代城市规划,就是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城市规划的关键内容,构建成绿色化、天然化、生态化的城市规划蓝图,提高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和时代感,满足时展的环境要求和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总之,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注定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重视城市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和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城市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生态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我国今后要走的必然道路。因此,将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巧妙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城市化建设的生态化,才能满足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的现状,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4(10).

[2]詹运洲,李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范文 下一篇:规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