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原因探析

时间:2022-09-02 02:02:03

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原因探析

摘要: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发生影响,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成为导致当地居民的心理状况发生变化的重大诱因。在了解诱因的基础上寻求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容量的途径。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44-02

在旅游目的地未成为旅游地之前, 在时间的不断积淀和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文化环境,居民的心理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旅游者打破了当地封闭的社会文化, 携带着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与目的地原有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接触时,旅游者在旅游地从事(吃、住、行、游、购、娱) 活动, 自身就向旅游地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外界信息 [1]。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首先是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心理。

一、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影响

在现代旅游中,除少数极端情况外,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来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且还通过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其他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概括来说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扩大内需,加快回笼货币,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增加政府税收,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

(二)经济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正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避免当地的青年人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眼见社会变得稳定,心理安全系数亦随之相应上升,不用外出工作,对社会、政府满意度亦同样上升。在吐鲁番葡萄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92.6%的当地居民同意旅游发展“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或就业机会”,超过90%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使居民的收入增加 [3]。在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认识中,居民对正面效应比较敏感,大多数当地居民感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使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经济意识。

2.负面影响。(1)唯利是图。以自然风光取胜的旅游地往往地处偏僻边远,民风淳朴,经济观念淡薄。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居民,甚至某些管理机关,极易衍生出急功近利心理,有可能表现为各种违规、非法操作。甚至有些居民认为, 中国人并不富裕,旅游地“回头客”是不多的,很难用有限的钱重复旅游某一个地方,这促使了某些服务行业产生向游客谋取暴利的心理动机。(2)因产业结构、收入变化而产生自卑心理。旅游业的发展使一些旅游经营者得到不少实惠,形成一个以旅游商为首且令人羡慕的社会群体。能否跻身于旅游业成了区分身份高低贵贱的标准之一,而一些本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其尊严、声望和地位与旅游者的金钱相比,已经降到微不足道的层次。从旅游接待地的整体社会结构看,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涌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人际关系,其中有些变化是当地居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的。

二、旅游对目的地环境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影响

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促进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提高环境质量。

但是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加剧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过度开发和建设会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受到威胁甚至影响其存在寿命。大量游客的涌入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致使当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

(二)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可能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为当地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带来诸多实惠和便利。虽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持有正面的心理感知,但是负面的心理感知往往更甚。

旅游社区的扩大和旅游设施的兴起,减少了接待地原有的生产和生活场地。有居民认为,旅游业破坏了当地宁静的生活氛围;居民使用公园等休憩设施的机会减少;旅游生活垃圾多、处理不及时;旅游造成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环境的变化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容易诱发宾主矛盾,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加重了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能源、交通等的供应因为需求量的激增而严重不足,所有这一切会使当地居民觉得,旅游业的受益者只是少数经营旅游业的人,而大多数居民没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自己可爱的家园正逐步演变成外来旅游者及时行乐的场所,一旦游人离去,留给他们的是破坏的环境和肮脏的垃圾,由此产生了对旅游者的敌对情绪。

三、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而导致居民的心理变化

(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发展提高了目的地的知名度,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相互了解,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有居民甚至认为旅游业扩大了年轻人的择偶范围。但与此同时,旅游业将目的地文化商品化、舞台化,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有旅游者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也有可能导致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破坏。其他方面的影响,诸如改变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语言和生活方式等,其结果是好是坏,仍难以定论。

(二)社会文化的改变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影响

1.正面影响。(1)开阔眼界,扩宽心胸。旅游地在未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居民生活圈子往往比较小,当游客涌入后,本地居民的接触面骤然加大,原本那种闭塞自守的心理防线即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胸、包容一切的大度品格 [4]。(2)提高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越来越多地见到外来游客,怯生感减退,原有的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行为和方言逐渐收敛,改而向来自文明社会的游客学习,这种积极的模仿心理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现代化和对外交流。如珠三角地区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较多,词汇当中就多了许多外来词,甚至连卖菜的老婆婆也会几句简单的英文。

2.负面影响。(1)消极的模仿行为。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的,所以旅游者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由于旅游者在惯常环境以外的行为受约束较少,可能表现出异于寻常的阔绰或放纵,有些当地人并没有考虑到这只是旅游者短期的生活方式,反而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逐渐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消极变化。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安定。 (2)旅游业发展伤害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在当地居民与来自更富庶的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时,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就会用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有时甚至以牺牲当地的尊严为代价,会引起文化的强烈冲突。另外,由于有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在极端的情况下,当地居民被禁止享用自己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设施,这一切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的感情和尊严。

四、保护目的地居民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分析了导致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变化的原因之后,如何保护其心理健康就有迹可循了。在“Globe’90”国际大会上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其中就有关于心理调适的内容: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 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1.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过分依赖旅游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一方面,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特点将导致经济收入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有可能将旅游的经济效益过分放大,忽视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忽视工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功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获取利润收入,人们会想方设法招徕尽可能多的游客,而不考虑当地的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的前提,也是保障目的地居民心理不会受到过分影响的基础。

2.合理规划和管理,不超载发展旅游。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水平既取决于该地的客观条件,也取决于该地区的旅游管理能力。有些目的地的旅游接待量可能并未超越当地的旅游承载力,但旅游的消极影响已经转化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地的旅游管理能力较差。

旅游管理部门应向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白,如果当地人自己不注重和爱护环境,则无理由要求外来旅游者爱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观点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应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3.加强旅游伦理教育,提高居民心理容量。西方学者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分为五个阶段:(1)欣喜,对发展旅游业持热忱态度;(2)冷漠,只把旅游业当成一种获利手段;(3)不满,游客数量接近饱和,接待地难以迅速增加旅游设施;(4)对抗,居民把一切不满都与旅游者相联系;(5)居民对旅游业失去兴趣,环境也受到破坏。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者人数,而且还取决于旅游者的类型特征。而旅游者的类型特征是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心理特征、审美观、受教育程度和来源地等。所以,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

政府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和地方自豪感,从而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腐蚀。不仅应加强旅游伦理教育,而且应该让目的地居民充分感受到旅游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断提高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姚艳虹.旅游对目的地居民心理及行为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5):62-66.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7-294.

[3]吐鲁番葡萄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EB/OL].省略/magazine/1066-3102/2007/08/2008.

[4]刘丹青.论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生成和培育:第24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112-114.

上一篇: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下一篇: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风险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