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01:53:28

对加强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是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见,较为典型的是认为钢琴艺术是西方的。认为只有西方的作品,才是钢琴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作为钢琴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流教材,至于是否弹奏中国的钢琴作品则无关轻重。本文列出了当前钢琴教学的几种表现,并提出了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国钢琴作品;重要意义

1927年,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上海音乐学院。从这时起,中国真正的音乐教育正式起步,钢琴教育也正式在中国开办。此后,无论是钢琴作品的创作,还是钢琴教育的兴办,还是钢琴理论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还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钢琴演奏家,中国的钢琴事业经历了一段蓬勃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积极地姿态主动和世界接触,许多杰出的钢琴家纷纷都来中国讲学,或者举办音乐会。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家长都认识到音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纷纷让孩子学习钢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很多师范学院、普通院校,都纷纷设立钢琴系或钢琴教研室,尽量满足学生对钢琴学习的需要。随着规模的扩大,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师资力量有限,学习钢琴的功利性太强,毕业生难于就业等等。其中,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发现,长期以来,中国的钢琴作品并没有被得到充分地认识,还存在着以欧洲作品为中心的倾向,这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演奏技术的全面提高,都是一些不利的方面,因此,笔者结合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对加强在钢琴教育中对中国作品的侧重,提出几点看法。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表现

首先是在教材方面,由于钢琴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有限,特别是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还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差距,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教材上大多都还是西方的钢琴作品。在钢琴入门阶段,一般都是拜厄、哈农、车尔尼599的三部曲,除此之外还有《施密特手指练习曲集》、《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等等,始终没有中国钢琴练习曲集的出现。我们不否认这些练习曲集的经典性,自从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也正是这些经典的教材,让上千万的人实现了演奏钢琴的梦想,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出,这些教材的作者本身都是欧洲人,他们的对左右手的运用,以及手指的生理构造,和我们东方人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欧洲人的手掌普遍要比东方人的手掌大,就是一个很大的差异。所以,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练习曲还没有被创作出来,也就只能采用西方的基础性教材了。

其次,在具体的演奏方面,无论是学校内部的考试,还是各个等级的音乐比赛,还是青少年普遍参加的钢琴考级,演奏的作品都是西方作品,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和任何一个人明确地提出,要加大中国作品的数量,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是一种很“土”的表现,只有技术不好的才会去演奏中国作品。拿青少年参加的考级来说,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奏鸣曲和乐曲五项内容,基本练习都是西洋的大小调音阶,琶音也都是西洋和弦的分解变化,中国风格的作品几乎没有露脸的机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钢琴视野和他们民族音乐审美的丰富性。

二、在钢琴教学中注重中国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全面提升审美素养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取自于民间音乐的改编曲,也有不少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的作品。例如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作品,都是以革命圣地延安所在的陕北地区的民歌为素材改编而成的,赋于了这些民歌以全新的生命力,成功的表现了抗战胜利和人民革命胜利给整个中华民族所带来的希望。同时,很多作曲家被中国的壮美山河所感动,创作出了很多描写祖国美景的作品。黄虎威的《巴蜀之画》,以四川民歌为素材,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把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民歌旋律创造性的用钢琴表现出来,像是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画卷;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描绘了山林间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悠然自然的可爱神态,悦耳透亮的笛声透过山林,一下子就到了我们的耳边,让我们觉得自己也置身于这世外桃源之间。所以,中国钢琴作品无论是选材上,还是立意上,都是一种民族性的体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演奏,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演奏中国作品,能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增强演奏的自信心

前文中提到,中国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对民间音乐的改编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本身就是经过时间和劳动人民所验证的经典之作,如果我们能够用钢琴这种形式,予以全新地展现,给听众以全新的音乐感受,他们接受得就会自然和肯定。这其实就是一个欣赏基础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方红》,当钢琴协奏曲《黄河》将《东方红》的旋律演奏出来的时候,加上背后管弦乐队的伴奏,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对这首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无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都对乐曲非常熟悉,在钢琴演奏时,他们都禁不住的一起哼唱起来。有了这种接受的基础,演奏者在演出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能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看到观众的肯定,自己的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建立起来了。

3.通过演奏中国作品,全面提高自身的钢琴素养和演奏技术

首先,每一个学习钢琴的人都应该主动的演奏一些中国钢琴作品。因为中国钢琴作品体现地不仅仅是作为中华民族音乐优秀成果而存在,也是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的体现,有着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对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表现,是一个音乐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将这种自觉的传承为己任。

其次,中国的钢琴作品,都是中国钢琴界的精英们,经过数年的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精品,其中包含着他们的对钢琴的学习和理解,对钢琴作品的感悟和情思,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在其中。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学习到民族钢琴作品的精髓,对于我们演奏西方作品,本身也是一个提高,我们运用中国式的思维去诠释外国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充实和创新。

再次,一味地让学生练习西方作品,因为学生本身和这些作品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本身就有一种陌生感和隔离感,长期下去,很可能就对演奏感到厌烦。而如果有计划的、适当地加入一些中国作品,让他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则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全新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学习钢琴者得必修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学习动机迁移的原理,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已有的追求音乐艺术的强烈愿望和对其他音乐作品的钟爱之情转化到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上来。比如可以通过中国钢琴名曲的欣赏,举行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组织中国钢琴作品比赛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逐步形成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动机和热爱之情。由于大多数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难度较大,音乐语汇复杂多变,考虑学生的适应性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区分作品的难易程度,对应调整和安排,以此而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最后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J].音乐研究,2001年

[2]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S].青岛出版社,1992年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于发展[D].华东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浅谈明青花中的莲花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下一篇:论高校电子阅览室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