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水体污染现状\来源及治理措施

时间:2022-09-02 01:27:42

浅析我国水体污染现状\来源及治理措施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水体污染的状况,并依据实际情况从污染物的来源展开,分析了我国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和处理方法,继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措施,为水体污染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水污染 现状 治理对策

1引 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8084.52亿m3/a,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除了总量匮乏外,水质的恶化、水体功能的下降、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及功能的衰退等诸多水体污染问题使得我国水资源危机更加恶化,更衍生出诸多生态问题。如何治理已污染的的水资源,保护未污染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函待解决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

2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

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201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3我国水体污染的来源

3.1地表径流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由地表径流而带入水体造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降雨的总量和分布,水流速率和分配所产生的水流通道[2]。有资料显示:在美国的河流污染中,只有9%是因为工业原因造成的,而由于农业及非产业活动造成的占将近6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化肥用量每年已超过1亿吨,施用化肥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倍,而利用率仅有30-50%的水平,大量含磷、氮的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造成了污染。

3.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泄物、洗涤剂等构成,据估算,我国人均体内排出的磷为每天1g左右,每天消耗的洗衣粉中的磷为0.21g,而新鲜生活污水中有机氮约占60%,铵氮约占40%,而硝态氮仅微量或无[3]。另外,

化工、造纸等一些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较高浓度的氮磷,若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水体都将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

4水体污染的治理措施和对策

目前常用的废水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方法往往综合起来采用)。它们都是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离出去,或将其转化为无害而稳定的物质,从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4.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来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是污水处理最早的工艺,其发展与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活性污泥法的主要优点是处理效果好,通过调整排放的污泥量,可控制污泥龄(SRT)以获得所期望的出水水质。它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其可控性差,为了达到所预期的结果,需要相当复杂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还是以降解BOD5为其主要功能,还不能去除N、P等营养物质。近年来,人们又开发了许多新工艺流程,如氧化沟工艺,AB法,A/O法,A2/O法等[4-6]。

4.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另一类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同属好氧生物处理方法,它主要依靠固着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膜来净化污水中的有机物。生物膜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大量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而且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在有机物被分解的同时,微生物的机体则在不断地增长和繁殖,也就是增加了生物膜的数量。由于生物膜上微生物的老化死亡,生物膜将从滤料表面脱落下来,然后随着废水流出池外。

4.3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或填料(如卵石等)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同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耐污性能好、易成活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8]。

5结论

常规水处理方法虽然具有净化效率高,周期较短等优点,但也有投资大,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且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人员进行操作管理。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大面积推广普及这些废水处理技术还尚待时日。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这方面具有其明显的优点:出水稳定、建造及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适用面广、对负荷变化的适用能力强,非常适合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且可以种植观赏性植物美化环境,符合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旨。

参考文献:

国家环保局.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 北京: 国家环保局, 2010.

Withers P J A,Lord E I.Agricultural nutrient inputs to rivers and groundwater in the UK:polic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needs.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2,282-283:9-24

翠莲.城市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福建环境,1998,(10):16-22

丁忠浩主编.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93-294

李军,杨秀山,彭永臻.微生物与水处理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56-358

刘雨,赵庆良,郑兴灿.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9-152

Carleton J N.Performance of a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urban storm water runoff.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0,72(3):295-304.

彭超英.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重庆环境科学,2000,22(6): 13-15

上一篇:对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多措并举,铺建绿色低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