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时间:2022-09-02 12:09:24

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摘要:文章赏析了江苏省201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CESL活动部分试题,并由此对初中化学教学产生了两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试题赏析;拓宽延伸;能力挑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期一周的第25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地区)201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已于4月21日落下帷幕,此活动不仅组织化程度高,而且试题也让人赏心悦目,散发着新课改带来的又一阵阵“清香”。初赛试题贴近中考,注重基础的夯实和知识的应用,复赛试题则更加突出知识视野的拓宽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给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做题感觉。下面摘选其中部分经典的、具有代表性试题,与大家分享。

一、试题赏析

1. 横向拓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1)生活化学

这道题以教材中的“食品中的有机物”为切入口,不仅考查了蛋白质、油脂、微量元素等知识点,还拓展了蛋白质、维生素相关知识,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了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在食用富含维生素的一些食品时,要注意不要高温加热、凉拌时最好加些食醋等生活常识,“生活处处皆化学”再次得到体验。关于生活化学的试题在复赛试卷上也有所体现,如: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少于多少;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否比鲜奶高;常用于保护食物,以免被微生物侵蚀而腐败的物质是什么;不吃早餐的学生,出现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化学知识,积累了一些生活和保健的常识。

(2)环境化学

例2:(初赛试题)现代社会,酸雨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3)文学化学

例3:(复赛试题)在许多古诗词和成语中,蕴藏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现象,体现了化学之美。请用你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禹锡《浪淘沙》中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与哪一种金属的性质有关? 。刘长卿《酬张夏》中的:“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绘了那种物质的状态变化? 。从王安石《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以知道什么是运动的? 。

(2)以下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落石出b.百炼成钢c.点石成金d.滴水成冰e.水滴石穿f.木已成舟

(引自“复赛试题”第22题)

化学之美不仅显现在物质固有的性质和反应现象之内,而且还体现在化学与文学的有机融合之中。用化学知识解释古诗词以及成语中所描述的一些物质性质或自然现象,姑且称之为“文学化学”,是上述这道题的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做题,既可以欣赏到文学的韵律之美,又能联想到文人墨客笔下生动的化学自然景观,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2. 纵向延伸,突显思维能力挑战

(1)课本知识的自然延伸

(1)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角度考虑,我们应选用铁锅还是铝锅 ,为什么? 。

(2)反应完全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其在溶液中的质量为 g;

(3)废铁锅片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引自“复赛试题”第27题)

(2)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

例5:(复赛试题)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将一个不与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悬浮于液面,将几枚小铁钉投入烧杯中,至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和开始相比,小球的位置( )

A.上浮 B.下沉 C.不变 D.沉至杯底

(引自“复赛试题”第18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若能适当地将化学内容与相邻学科(如初中物理、生物等)有关知识进行一些小综合,则能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上述这道题体现了化学与物理的高度融合。整个竞赛试卷中还有许多与生物、计算机等学科融合的好题,譬如:“灰太狼”不吃“喜洋洋”改吃草了,狼体内会不会很快产生消化草的酶;抗生素是否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珊瑚是一种海洋植物吗;自然界的病毒和电脑病毒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等等,与生物、计算机甚至是医学的融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最后一道与英语学科融合的“科技英语题”,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提升了整个竞赛试卷的品位。

二、两点思考

1.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初中化学教师是引领学生开启化学大门的引路人,学生是否对化学产生兴趣,高考选修时,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修化学,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与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能否成为化学领域中的尖端人才,初中化学教师将决定其80%,换一句话说,很大程度上在于初中教师的启迪和引导,在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兴趣和激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教材只是一个案例,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更多地需要广大教师们去研究教材,开发、整合与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二度”创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金钥匙”科技化学竞赛全新的命题视角,为初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宽厚的基础。教材中既没有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罗伯特和布莱恩,也没有刘禹锡的《浪淘沙》、刘长卿的《酬张夏》、王安石的《梅花》,更没有英语课文或片段,这表明“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热情。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开阔,教学内容要宽厚,教学的思路要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与时俱进,不仅精通初中化学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了解高中化学知识,更要有与相邻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因此,要时常去翻阅、浏览高中甚至大学教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地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做到了上述这些,方能使课堂教学既基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也才能驾驭教材、游刃有余,出新出彩,真正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2. “考试分数”重要还是“能力素养”重要

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能力素养更为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教师只能是为“考”而教、为“分”所劳,学生只能是“游题海”、“爬书山”,不断反复机械训练;眼睛只盯着分数,提升不了能力;眼睛只盯着分数,出不了高才生。从“金钥匙”科技化学竞赛试题中不难看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少问一些“是什么?”,多问一些“为什么?”;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思维碰撞;少抛出一些现成的答案、思路,多给一些多元的、开放的甚至是有悖于教材结论的过程探究和论证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必要时走出课堂接触、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便今后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另一个关键是性智和量智的彼此统一和融合。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就是性智和量智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典范,他年轻时代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专修过钢琴和管弦乐,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学习过绘画,对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的兴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除参加物理、航空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加盟了艺术与科学协会。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就了他的事业、生活和人格。有一位大师曾说过:文理兼通的人最容易成为大师。性智与量智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其实一个人学什么专业或干什么职业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和灵气,而这些能力和灵气并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它是超群良好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性智和量智的完美结合、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是否存在“文、理不相往来”的现象,我们不妨用人文的精神来滋养理科的课堂教学,用艺术的韵律熏陶学生的心灵。其实教材之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好素材,只是无奈于没有被重视或开发,而悄然无声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而已,比如《石灰石的利用》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用《石灰吟》这首诗来拓展教学的内容,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字里行间的化学道理,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却很少去关注其中隐含的人文素养教育元素,于谦的这首诗,充分表明了他廉洁正直、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诸如此类的素材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定会有较大幅度地提升,化学课堂必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 2013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初赛、决赛试题

[2] 王国峥. 浅析古诗《石灰吟》中的化学知识及人文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25

上一篇:开展“化学伴我成长”活动的创新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创设实验问题情境 开展溶液配制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