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的抗旱故事

时间:2022-09-01 11:22:45

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的抗旱故事

2010年4月2日,一张特殊的汇款单送到了《人民日报》。汇款金额:3081元;汇款人地址:皖泾县孤峰王直助教中心;附言栏里写着: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

这张汇款单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好奇。这张为灾区捐款的汇款单为什么会寄给《人民日报》?在这有零有整的3081元背后,又有着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什么样的故事?清明小长假期间,笔者赶往王直助教中心,探寻这张汇款单背后的故事……

持续的旱情、干涸的水库、灾区人民无助的目光……去冬今春以来西南地区持续的干旱,牵动着王直助教中心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

王直助教中心,是安徽宣城市泾县大山中一个特殊“家庭”,“家长”是全国道德模范、77岁的王直老人。2002年,王直利用原孤峰乡文化站的一个废弃厂房,办起了“留守儿童助教中心”。在社会的关爱下,这个特殊的“家庭”先后走进了1000多名留守儿童,现在仍然有80多个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

从旱情伊始,王直便剪下《人民日报》关于西南旱区灾情的报道,放在自己的剪报里,随时给孩子们念叨念叨。这个习惯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养成的,那一年,他号召学校老师、同学多次捐款,共募集物资1万多元。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王直再次号召“家人”捐款,将爱心传递到海峡对岸。

“我们的学校是在全社会的关心、爱护下才有了今天,这所学校教给他们的第一课,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种我为人人的怀!”王直告诉记者。

4月1日上午8点,向西南旱区捐款的仪式在这里举行。

6岁的汪才伟捐了10元钱,“让那边的哥哥姐姐和我一样也能喝到矿泉水!”他说。

上小学四年级的徐俊杰拿出父亲外出打工时留下的100元零花钱捐给了灾区。王直告诉记者,俊杰平时连给自己买东西都没这么大方。“灾区,加油啊!”徐俊杰祝福道。

捐款者里,还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张星圆。“我的家乡在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我现在在这里过得这么好,我希望也能帮助家乡的小兄弟姐妹们,祝愿家乡早日度过大旱!”张星圆说。

中午12点,王直发起的这次募捐活动共募集现金3081元。由于找不到具体的捐助对象,王直和老师们商量,决定把这笔钱汇到《人民日报》,请党报把这份心意转交给受灾地区。

中午12点半,满载着这份情意的汇款单,从泾县的大山“飞向”北京。

“救灾如救火,虽然都是一笔笔小款,但却承载着孩子们最单纯的愿望:让灾区的孩子们都能喝上一口甘甜的矿泉水。如果灾情继续,我们还会继续捐款,哪怕三次、四次!”王直说:“越是在灾难面前,越是血浓于水!”

朱磊

上一篇:“无纸化”的新内涵 下一篇:发展养蜂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