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联系

时间:2022-09-01 10:31:04

血清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联系

【摘 要】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内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科住院治疗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颈动脉彩超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46例,选取体检正常的3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各种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BMI、SBP、DBP、FPG、HbA、visfatin等指标的比较中,除DBP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

【关键词】血清内脂素;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4-02

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关系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最早发生动脉硬化的部位常位于动脉内膜,临床上常把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加以及粥样斑块的形成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马慧娟报道指出[1],血清内脂素对于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笔者结合我科住院治疗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来我科住院治疗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2例,结合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9.5±7.5)岁,平均病程为(11.8±4.6)年;非颈动脉硬化组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58.8±7.2)岁,平均病程为(11.1±4.9)年;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正常的30例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资料,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对象在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的对照组均给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IMT、及斑块的数目、形态、大小等相关情况。将所有生化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 )、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及血清内脂素(visfatin)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

2 结果

2.1、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在BMI、SBP、DBP、FPG、HbA 、visfatin等指标的比较中,除DBP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对患者自身影响较大,致残、致死率较高,除引起肾脏疾病外,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随着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脂质堆积、粥样斑块的行成,可逐步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周洁报道指出[2]:颈动脉中膜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血管病变的预测和评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在BMI、SBP、FPG、HbA、IMT、visfatin水平等指标中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

参考文献:

[1] 马慧娟,宋风林,王世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043.

[2] 周洁,向红丁.北京协和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8):50―53.

[3] 宋田,张亚清,周永,等.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0(13):460―462.

[4] 董家书.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实用医学,2008,3(19):79-80.

上一篇:800例乙肝两对半监测结果分析 下一篇: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处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