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室内空间结构特点初探

时间:2022-09-01 09:24:01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室内空间结构特点初探

摘 要:建筑是民族文化在自然、地理、社会、宗教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傣族独特的干栏式民居被誉为民居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尤其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最为典型。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实地考察,从地域特色入手,着眼于版纳傣族民居的发展现状,结合傣族人民的方位观与空间观,对傣族民居的空间结构和室内布局特点进行了探索分析,以便进一步探索出一条既现代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的傣族民居发展道路。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 空间结构 傣族民居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与缅甸和老挝交界。其地势北高南低,山势从北向南延伸,澜沧江贯穿而过,形成山地、河谷类型的地势。这里地处北回归线,终年高温多雨。在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为适应这种炎热潮湿、易腐多蚊虫的环境,傣族先民利用丰富的竹木资源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千栏式民居――竹楼。傣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民族。在其发展历史上一直受到汉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但是傣族的发展和变化始终显示自己清晰的脉络,是一个不能与其他民族混淆的独特文化体系。傣族的民居建筑本身不仅包含着傣族人的生存、生产、交往、发展以及审美对建筑的要求,还包含着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种种精神因素。而要深入探寻傣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就必须要结合傣族人民的方位观及空间观对其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室内布局进行剖析,研究其独特性和合理性,进而才能找到未来傣族建筑更新与发展的正确方向。

1 傣族的方位观和空间观

(1)傣族的方位观。傣族民居的选址和朝向与其独特的方位观紧密相联。傣族所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我们根据地球磁场所确定的方向完全不同。我们所说的方向是经过仪器严格测定根据地球的磁场确定的方向。而傣族的南北通常是根据河流的上游和下游来定义,上游为北,下游为南。上游的村寨被称为“上寨”或“北边的寨”,下游的村寨为“下寨”或“南边的寨”。西双版纳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山势从北向南延伸,大多数重要河流从山脉流下来,自北向南形成了天然的南北朝向。虽然河流的朝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是自北向南,各支流的方向却差别很大,所以各地区的傣族所指的南北方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从而形成了建筑朝向的区域性差异。

(2)傣族的空间观。在传统的傣族宇宙观中,空间被看作是方形的,并且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又被分为八个部分。每个方位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在单体建筑及村寨聚落中,这些方位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的应用。每个方位对应一种动物,各种动物的方位安排与傣族的原始宗教和傣族独特的建筑风水理论息息相关(图2)[1]。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建筑空间观里,人的居住地位于东边,土地位于北边,森林在南边,水在西边。东方指向的是人的居住地,所以在建筑中,东方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东方是太阳生起的方向,与神鸟凤凰相联系,在傣族传说中神鸟帮助傣族先民建造了第一座傣族竹楼[2]。在很多故事中神鸟都与吉祥和快乐连在一起,所以东方象征了吉祥,象征了生命,是神圣的方向。

傣族的空间观中,每个朝向都代表了吉利与不吉利。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与生命相联系,因此是象征吉祥的。西方是日落的方向,与死亡相联系,象征了厄运。北方与南方则表现了高层与低层、上级与下级、过去与现在,南北轴也是繁荣和富裕之轴。所以傣族认为;北面和东面的分区是最吉利最高等的方向,象征着生活的进步,东南象征着进步和力量,西南向则象征着死亡和不吉祥。建筑室内外的朝向因这种对空间的独特信仰而建立。

2 版纳傣族民居的结构

2.1 建筑主体结构

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结构由梁、柱、屋顶、楼板、楼梯等组成。竹楼是傣族干栏式建筑的最初形式。竹楼一般由数十根柱子支撑,离地七、八尺的地方铺上竹蔑,顶上再盖上一层茅草编织的草排。建筑整体结构由梁柱搭建而成,最初的竹楼梁柱都采用柱子为材料,用绳索捆绑固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用材向木材转化,固定方式则采用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竹楼的外形象一顶帽子,立于地面的木柱之上,屋顶是典型的歇山式屋顶,高大坡陡,设重檐,出际深远,在棕榈、芭蕉、凤尾竹的绿荫丛中,使整座建筑造型别致。从外观上看屋顶占据了建筑的绝大部分,由于极像诸葛孔明的帽子,故俗称“孔明帽”;楼板架设在离地面五六尺左右的底层木桩上;供人居住的居室,搭架在楼板上,再以梁柱架设上层空间,四周以竹蔑为墙,开有小窗;局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楼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设有栏杆。基于傣族的空间观念,在理想的建房安排中作为民居入口的楼梯也要朝向东方(图3)。

2.2 空间结构

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从空间上以楼板为界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上下两层通过楼梯相连。上层空间作为居室和生活区,居室内以一道陋板将室内分成两半,内侧叫“黄暖”,一家人分床而居,席楼而卧,外人不能入内。墙体装饰、屋面装点都讲究精雕细凿,图案装饰多为动物及方格图案。外侧称为“那晃”,比卧室宽敞,摆放竹制家具,中间铺着大块竹席,供吃饭、休息、接待用。火塘是傣族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无论冬夏,燃烧不熄,甚至主客聚谈也都围塘而坐。上层除居室占据大部分空间外,还设置了一部分开放空间,如楼梯和居室之间的前廊,供乘凉用;与前廊相连,向外延伸出屋顶的笼罩范围,形成一块完全开敞的晒台,晒台上置有沙罐水缸,并可以在此晾晒衣物、洗漱冲凉。下层空间属于架空层,四周空无遮拦,一般用作关牲口、存放粮食、堆放柴草或建小仓库以储物(图4)。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牢实,屋顶抵御了烈日和暴雨的侵袭,架空层的干栏结构起到充分散热和空气流通的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也防止了地面蛇虫鼠蚁的侵扰。室内通风干燥,即使在酷热的夏天,屋内也十分凉爽惬意。这种干栏式建筑结构,十分恰当的适应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当地傣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3 版纳傣族民居的室内布局特点

3.1 简洁灵活的平面布局

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室内的平面布局(图5)来看,其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内外结合、清新自然、轻盈通透。

功能分区明确合理。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室内空间主要分为卧室和堂屋两个主要功能分区,两个区域由一排木板相隔,简洁明了。卧室属于家人休息场所,是相对私密空间和静态空间;堂屋作为会客和家庭成员在室内的主要交流场所,是室内的开放空间和动态空间。

轻盈通透的低密度布局。室内两个功能分区内的布局也呈现出简洁轻盈、通透舒畅的特点。卧室内按家庭成员的人数设置床铺数量,只有墙上简单的民族饰物;堂屋里以火塘为中心设有席位,整个空间没有复杂的室内家具和陈设,体现了傣族人民勤俭朴实的民风民情。

灵活的室内交通流线。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室内空间流线分析,要结合前廊以及晒台一起。由楼梯来到上层空间,首先要经过前廊,前廊和晒台相连,连接居室和户外。然后由前廊进入室内的堂屋,堂屋和卧室由隔墙上的门洞相连。这样的布局使得上层空间形成了几级十字交叉的交通流线,简洁明确而又灵活多变。

3.2 高敞宏大透气散热的立面布局

从立面来看,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敞宏大。其采用的布局形式都比较简单直接,没有过多重叠曲折、前后错搭、高低错落的方式。原因是由于地处西双版纳湿热的气候之中,而且墙体开窗不便,为了不影响室内的自然通风故而一般都比较简易平坦。同时采用长梁高柱配合开敞的歇山顶,更使得室内空间在立面上更加高敞。所以这样的布局就形成了一个高敞的室内大空间,更加易于内外、上下方向上的通风散热(图6)。

3.3严谨的室内布局原则

卧室床铺布局的“内部原则”。在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卧室布局中,人们必须睡在与屋脊垂直的朝向上。傣族认为头朝向北睡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睡,人会处于横梁下,并在垂直于横梁的方向,这样会遭到一种叫皮姆的魂灵的袭击[3]。根据人们睡觉的朝向,其他室内部分的安排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大多数的傣族是将卧室放在东边,这样睡者头朝东睡时为床垫的安排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并且头朝东睡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内部原则”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在房间里位置越靠里,就代表他们对这个家有着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地位也越重要。老人的床铺靠里,小孩的床铺靠外,形成了三代人的床垫按长幼秩序排列,并把卧室创造成一种仪式场所,也同时演绎了从生到死的时间顺序[1](图7)。

火塘席位布局的地位原则。在西双版纳傣族家庭中,男女、长幼的地位区分是十分明显的,地位不同导致了不同地位的人相应对空间的理解与需求、利用便出现了差别,从而导致了家庭空间的不同的形式构成与意义内涵[4]。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堂屋中,火塘周围席位的布局就体现出了这种地位原则。一家之主是男主人,其所属区位最尊贵,一般室内火塘的正上首为其独有的空间,此外中柱的附近也是其空间范围,其它人员轻易不得占用,否则即有不敬之嫌;围绕火塘,男主人旁边靠墙的一侧为女主人位置,另一侧是子女的位置,客人位置一般设置在近门一边的空间(图8)。家庭各个成员的角色空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分隔标志,但在傣族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文化传统中却具有极强的限定性[5]。

4 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财富。其建筑独特的高敞通透的构成手法和简洁自然的空间布局特点及严谨的室内布局原则是傣族民族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分析和研究,不但使我们对傣族的哲学、宗教、社会、风俗以及生产生活习俗有了进一步了解,更有利于我们保护这种物质文化,同时也为我们继承和发展这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提高傣族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参考文献:

[1]范玉洁.傣族民居的空间观及其布局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8(2).

[2]徐仁瑶,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

[3]付声晖.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背景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4).

[4]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蒋高哀.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从语篇衔接和连贯对比分析《背影》汉英翻译 下一篇:论彼得?谢弗《伊库斯》中少年的性格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