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是辽东半岛经济区的核心问题

时间:2022-09-01 08:20:26

产业结构调整是辽东半岛经济区的核心问题

摘 要:以辽东半岛经济区为例,分别指出当前辽东半岛经济区产业结构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经济地区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国有制与劳动者间的矛盾、产业化进程缓慢等七个主要问题,并提出要想调整辽东半岛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协调沈大关系,建立新型的双核产业经济区以及建立有次级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建立完善的城市协调机制,促进经济一体化,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和集约效益等的六条思路的全新理念,通过简洁明晰的论述阐明了观点并提出了调整方案。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辽东半岛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3-03

一、当前辽东半岛经济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东半岛经济区是建国以后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国有经济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最完善的经济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辽东半岛经济区原有的产业条件发生了转变,没有适应改革的需求,使得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1.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企业机制普遍不活。辽东半岛经济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因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高。2003年辽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增加值比重高达62.7%。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辽宁在40%以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盘锦、阜新等老工业基地的相当一批资源枯竭型和技术落后型的企业的转产、技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使得企业这个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中扮演着最活跃角色的主体还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从产业结构上看,辽东半岛经济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这样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周期性振荡的主要因素。从产品结构上看,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的初加工,辽东半岛的工业经济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加工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最终产品不足1/3,且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的工业都是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差。如沈阳的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工业产品更新周期平均长达九年,与发达国家差距在拉大,国内比较优势在削弱。

3.辽东半岛经济区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辽东半岛经济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城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城市都自称体系,但是设备陈旧,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例如:要在此区域建一个计划30万吨的乙烯项目,几个城市都来争,最后只好平均分配,三个地方各建10万吨。但国外的乙烯项目大都达到了60万吨,以单个的10万吨与之相比都没有优势,于是后来又搞扩建,三家又来争,最后各自都扩建到30万吨,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

4.国有企业的国有制与劳动者的所有矛盾。国有制与劳动者的所有相分离、排斥。虽然国有企业或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股,名为国家或全民所有,但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产权主体的社会劳动者谁都没占有。产权关系的虚化造成了实际上的分离、转移、排斥。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把国有资产看成是异己的,将自己的劳动视为雇佣,从而在根本上抹消了社会劳动者对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流失与否、效益分配等情况的关注和参与。致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传统国有制的垄断性、封闭性、压抑性,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5.现有金融格局无法适应辽东半岛经济发展。从辽东半岛经济区现有的金融格局来看,尽管辽东半岛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金融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金融机构要么是作为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要么是某一市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它们都难以对跨市的经济合作项目做出资金安排或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改造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机构作后盾,但在各市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较大的投资、信贷规模。

6.辽东半岛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益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我扩张速度。二是创新主体缺位,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由于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高,难以在技术产业市场中形成主体地位,因而出现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局面。三是对高技术项目的投资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巨额投资作后盾。然而在辽东半岛经济区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造成了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极低的局面。四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未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对高科技项目采取分散投资的办法,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和项目集群,未能承担孵化器的职能。各类科技信托公司、科技信用社、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能力,也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非金融组织贷款,缺乏企业资金和机构资金。

7.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经营方式陈旧。一是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弱小。就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来看,除大连外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平均所占比例也不足35%,而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则已占到5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二是传统管理方式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地方仍然实行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方式,使得第三产业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较为严重的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管理的体制,造成了物资流通、商品交换、市场管理中的利益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资金短缺,网点发展严重滞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由于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商家无法实施仓储、运输、店铺等基础设施改造,铺设新网点更是望洋兴叹。不少商业经营企业处于上规模没有资金、不上规模又没有效益的两难境地。四是营销方式陈旧落后。许多商家仍然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采购、配送、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难以实现专业化,店名、训貌、商品、服务等方面难以实现标准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难以实现集约化。五是科技手段运用十分不足。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中,计算机的运用还没有普及,至于自动化、电脑化联网经营则更是无从谈起。

上一篇:贵州农产品出口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策略研究 下一篇: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