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假记

时间:2022-09-01 07:33:10

今年“3・15”,双汇公司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的新闻,让人瞠目结舌――如此著名的公司亦如此,更不敢想有些小作坊了。造假的事儿,可谓源远流长,自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之后,造假售假就如影随形。

著名的才子纪晓岚记载了自己遭遇假货的故事:一是假墨,纪晓岚买当时大清名牌罗小华墨。这墨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可是买回去一用,居然是泥抟的。染以黑色,还带了一层白霜,利利索索地把纪晓岚骗了。一是假蜡烛。纪晓岚赶考,买了几支蜡烛,回到寓所怎么也点不着,仔细一看,原来也是泥做的,外面涂了一层羊脂。他还甚至碰上了假鸭子――晚上买了一只,回去一看,竟然也是泥做的。这鸭子的肉已被吃尽,只剩下鸭头、鸭脖子、鸭脚和一副完整的骨架。骨架里搪上泥,外面糊上纸,染成烤鸭的颜色,再涂上油,灯下难分真假。更离奇的还有假鞋子――纪晓岚家的奴仆赵平,曾以两千钱买了一双皮靴,很是得意。有一天下雨,赵平穿着皮靴出门,光着脚回来了。原来那靴子的腰是乌油高丽纸做的,揉出了皱纹,貌似皮子。靴子底则是破棉花黏糊的,再用布绷好。

遭遇假货,总是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小则破财,大则丢命,因此,对于造假者,自古至今,人们都是深恶痛绝的。

清朝,安徽桐城人许奉恩在《兰苕馆外史》中记载,一个叫定远的地方,春夏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到了六月中旬,终于下了雨,于是农民们思谋种荞进行生产自救,但苦于没有种子。制假售假者某甲“藏陈荞甚多,虑颗瘪色黯,不能出售,以甑蒸之,顿觉硕大光润,大喜,遂榜其门曰:‘出卖荞种’。于是争往购求。荞价翔贵,获利千万。”这用甑蒸了的种子,种到田里的结果可想而知,“由此饥饿以死者指不胜屈矣”。后来,卖假种子的某甲,受到了天谴:“无何,雷击某甲死,釜底书‘蒸荞误人,粉身莫赎’八字。”这当然是演义了,但可见时人对造假者的痛恨。

西汉文帝时有人名新恒平,是个造假高手。他伪造了玉杯和周鼎,企图欺骗文帝而取得富贵。在玉杯上刻“人主延寿”。令人献上。又诳称周鼎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溢出,与泗水相通,望见东北汾阴有宝金之气,可能是周鼎要出现吧。文帝于是派人在汾阴治庙,南面临河,想祭祀后取鼎。后鼎出汾阴,文帝大喜。其实,是新恒平埋鼎汾阴。此人可奉为赝品制作的祖师爷。他下场很惨――被揭穿后,新恒平因造假被文帝夷灭三族。

敢骗皇帝的多,敢骗群众的更多。对这些造假者,历来处罚都很严厉。

在唐朝,《唐律疏议》上规定: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大繁荣,投机分子常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管理,宋代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首领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充当本行会成员的担保人。行会把关之外,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但是打假这事儿,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尤其是到了现在,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底线被一次次突破,人们缺乏安全感。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也是国人当前最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古往今来的经验都在表明:靠商人的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打假还得继续,需要更强的力度,更新的思维。

上一篇:往时往事 第6期 下一篇:影响历史的“金点子”